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教學案例
崔玖波
(廣東省黑河市第一中學)
一、教材剖析
本節(jié)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內(nèi)容,之前早已學習了細胞的基本結構,曉得了細胞膜、細胞器膜、核膜在組成成份和結構上很相像,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lián)系。并曉得了生物膜都是選擇性膜透過。為何生物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這與生物膜的結構有哪些關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剖析科學家構建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明科學發(fā)覺的通常規(guī)律。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特征。
2.能力目標
(1)通過剖析科學家構建生物膜模型的過程,提出問題、做出假定,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根據(jù),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
(2)發(fā)揮空間想像力,通過親自動手制做模型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建立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三、教學難點
1.借助資料和模型嘗試建立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過程。
2.設計細胞膜流動性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1.燈謎引入
大屏幕演示:她隔開了原始海洋的動亂,她為我日夜守邊防,她為我傳信報商洛。沒有她,我一個小小的細胞的存在將是難以想像。
問題:(1)她是指細胞的哪一部份結構?彰顯了她的'什么功能?
(2)細胞膜的物理組成成份主要有哪些?
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這么生物膜具有如何的結構,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讓我們親歷科學家的探究歷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結構的真相。
2.生物膜結構的模型建立
資料一:磷脂分子的有關物理知識。磷脂是一種由甘油,脂肪酸和乙酸等組成的分子。乙酸“頭”部是親水的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問題①: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氣—水界面)中將如何排布?
問題②: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種?緣由是哪些?
問題③:在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推理得出推論,還須要進一步驗證嗎?怎么證明你的假定是否正確?
讓中學生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定,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根據(jù),須要嚴謹?shù)耐评砗痛竽懙南胂瘢⑼ㄟ^觀察和實驗驗證。
中學生小組討論后,擺出磷脂在水表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況。
資料二:1925年,兩位法國科學家E.和F.作了乙酸抽提紅細胞膜脂類實驗:將抽提出的脂類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積相當于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問題①:在實驗中為何要選用紅細胞膜來進行剖析?
問題②:這個實驗證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種?
讓中學生對自己完善的模型進行修正。引導中學生繼續(xù)提出問題“蛋白質坐落細胞膜的哪些位置”,讓中學生擺出自己覺得的蛋白質在細胞膜的位置。
最后提出物質跨膜的形式是如何的?它與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有哪些關系?迸發(fā)了中學生的探究欲望。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暴雨的教學案例08-02
透鏡的教學案例08-03
雨水的流動08-07
化學模型在學校教學中的探討05-21
《光的折射》的教學案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