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彈力》一課說起佛山市實驗中學李永泉摘要:一位好班主任,應能掌握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關系,達到最佳教學療效;一本好教材,應能引導班主任與中學生探究未知,彰顯開放性。本文通過對粵教科技版四年級上冊《彈力》一課的兩次教學實踐的反省與對比,因而闡明《彈力》一課教材編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幾點關于《彈力》的教材編撰建議,并從中彰顯出在新課改后班主任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希望借此推動新教材能更好地引導班主任適應新課改下的新型課堂。關鍵詞:教材編撰、探究、開放性《彈力》是粵教科技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4課,教材在課程安排了上設置了四個活動:活動1彈性與彈力、活動2哪些物體有彈性、活動3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及拓展“制作簡易測力計”。教材的重難點均在認識物體的彈性和彈力上,按教材的設置及班主任教學用書的建議,筆者曾對解決重難點方面進行如下設計:設計一:一、問題情境引入:游樂園里的蹦蹦床為何能把人彈得那么高?二、探究活動1:認識彈性與彈力1、拉一拉彈簧、橡皮筋,讓中學生看彈簧和橡皮筋的變化,并感受手的覺得(感受彈力)2、松手,看橡皮筋、彈簧的形狀(彈性的性質)3、學生總結、匯報4、教師小結彈性與彈力三、探究活動2:哪些物體有彈性1、猜測海棉、彈簧、橡皮筋、橡皮擦、蠟燭、尺子、橡皮泥什么具有彈性2、小組實驗:讓中學生使勁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通過觀察判定材料是否具有彈性,并把自己的發覺寫出來3、小組交流匯報4、小結經過教學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中學生了解哪些是彈力、什么是彈性,而且卻讓中學生喪失了探究的實際意義,不能像科學家一樣真刀真槍的做實驗,去體驗探究未知事物的探究過程。
顯著這樣做就彰顯不了教材和探究實驗的開放性,而更重要的是忽略了中學生對物質世界認識規律的培養。為了改變這些局面,筆者在教學中對教材中的活動1、活動2進行了整合,目的是能讓中學生在探究的活動中按照實驗的現象發覺物體“未知的”特性——彈性,并把它概括下來;降低感受彈力的時間,延長彈性、彈力兩個概念的引出間隔,讓中學生體會彈力之余,提高對彈力與彈性之間的必然聯系的理解,設計如下:設計二:一、視頻引入:為何撐竿、蹦床、跳板能把運動員彈得那么高?二、探究活動1:認識物體的彈性1、哪些物體與撐竿、蹦床、跳板具有同樣特點?2、小組實驗,完成表格:3、小組匯報推論4、小結:按照現象,歸納這些特點的特征,提出這些特點就是彈性。三、探究活動2:體會彈力,了解彈力1、感受彈力:請朋友們拿起彈簧,用手壓一壓,拉一拉,談談大家的手有哪些體會?(中學生體會,并匯報)2、了解彈力:拿起彈簧,不擠壓,你覺得到彈力嗎?要如何能夠感遭到?3、小結:彈力是因為物體形狀改變而形成的力。4、再次體會彈力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覺通過“為什么撐竿、蹦床、跳板能使運動員彈得那么高?”這個疑惑,可以導致中學生一系列思索、猜測和有趣的探究活動。
接著通過小組合作,讓中學生像科學家探究未知的內容一樣,從各類有彈性的物體的變化中發覺彈性的特性,并歸納出彈性的概念。之后從實驗中體會彈力的的存在和作用,這樣可以使中學生曉得彈性是物體固有的特點,并感性地認識彈力是由彈性的物體在其形狀改變后便會形成出一種使其形狀恢復的力,呈現一種認識過程的遞進性。在整一個探究過程,中學生是處于一個自主探究學習的環境,使中學生充分體驗科學課的探究性和開放性,培養中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享受探究的快樂,分享探究的成果。事實上,作為班主任應掌握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關系,由于教材可能考慮得比較多的是中學生的普遍性,知識的普遍可接受性,而任課班主任即更多的要考慮本班中學生的特殊性,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班主任要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依據本班中學生的特性,重新編排好教學內容,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和方式,以達到最好的教學療效。但筆者覺得導致如設計一這些“假探究”的局面,與本課教材的編撰設計有一定的關系。按照教材設置的活動,編者是準備通過“活動1彈性與彈力”,讓中學生使勁改變彈簧和橡皮筋的形狀,并覺得它們的彈力,進而達到讓中學生解決認識物體的彈性和彈力的教學目標;并通過“活動2哪些物體有彈性”,找尋有彈性的物體來進一步認識物體的彈性。
從活動設置的內容來看,編者是讓中學生領略了物體的彈力,再解決形成彈力的物體具有的特點的問題。但是在人類的發展歷史里,人類對物質的認識規律是依次是物質的特點、性質、作用,之后到物質的借助,因而筆者覺得教材的活動設置其實是容易使中學生了解物體的彈性和彈力,但卻不利于中學生正確思維模式的構建,更有違“像科學家一樣真刀真槍地做實驗”的高中科學教學理念,不利于中學生探究精神的構建。于是對于《彈力》一課的教材編撰,筆者覺得可以進行以下的改進:1、刪掉《11力的現象》一課,它的內容是給中學生介紹了各類力的現象及療效,相當于給此課后學習的各類力加一個簡單的引入,但是筆者覺得這個引入沒有起到啟發中學生探究的欲望之余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卻起了畫蛇添足的療效,還影響了前面新課學習的吸引性、探究性和活動設置的完整性,嚴重影響了“讓中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真刀真槍地做實驗”的科學探究學習的本意。2、教材活動設置,可以把“活動1彈性與彈力”、“活動2哪些物體具有彈性”進行整合分拆,分別改為:“這些物體有哪些共同特點?”、“感受和了解彈力”兩個活動。對教材進行這么改建,不僅能從彈力形成的特殊性出發,引學案生從有彈性的物體形成的想像來產生彈性概念并體會和認識彈力外,能夠幫助中學生產生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應用范圍的正確思維模式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給中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和思索的余地,彰顯教材的開放性。
筆者覺得教材編撰應從“讓中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真刀真槍地做實驗”的教學理念出發,讓中學生像探究未知的內容一樣去進行實驗,教材和班主任只是一個引導的作用,而不是給與一個框架限定。以上只是筆者的狹隘看法,有不妥之處,懇切希望得到同行的見諒。教學論文《由一課說起》李永泉4材料我的做法我觀察到的現象與蹦床具有同樣特點的打√彈簧橡皮筋橡皮泥直尺蠟燭海棉要求:用最簡約的字或詞來描述做法,用詳盡、完整的語言記錄現象。(2)、與朋友交流:這些特點有哪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