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溴乙烷的酯化
(1)反應原料:溴乙烷、NaOH堿液
(2)反應原理:++HBr
物理方程式:—Br+H—OHCH3—CH2—OH+HBr
注意:(1)溴乙烷的酯化反應是可逆反應,為了使正反應進行的比較完全,酯化一定要在酸性條件下進行;
(2)幾點說明:①溴乙烷在水底不能電離出Br-,是非電解質,加AgNO3堿液不會有淺藍色沉淀生成。
②溴乙烷與NaOH堿液混和振蕩后,溴乙烷酯化形成Br-,但直接去下層清液加AgNO3堿液主要形成的是Ag2O紅色沉淀,難以驗證Br-的形成。
③水解后的下層清液,先加稀硫酸酸化,中和掉過量的NaOH,再加AgNO3堿液,形成淺藍色沉淀,說明有Br-形成。
探究:怎么驗證該反應為替代反應?驗證乙酸中的鹵素
①取少量硫醇放在試管中,加入NaOH堿液;②加熱試管內混和物至沸騰;
③冷卻,加入稀硫酸酸化;④加入硫酸銀堿液,觀察沉淀的顏色。
實驗說明:
①加熱熬煮是為了推動乙酸的酯化反應速度,由于不同的官能團酯化難易程度不同。
②加入硫酸酸化,一是為了中和過量的NaOH,避免NaOH與硫酸銀反應進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形成影響;二是檢驗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硫酸。
2、乙醇與鈉的反應(探究、重點)
無水乙酸
水
鈉沉于試管頂部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視頻,有氣泡
鈉熔成小球,底棲于海面,劇烈反應,發出“嘶嘶”聲,有二氧化碳形成,鈉很快消失
工業上常用NaOH和乙酸反應,生產時去除水以利于生成
實驗現象:丙酮與鈉發生反應,有二氧化碳放出,用酒精燈火焰燃起二氧化碳,有“噗”的聲響,證明二氧化碳為甲烷。向反應后的氨水中加入碘化鉀試液,氨水變紅。但丙酮與鈉反應沒有水與鈉反應劇烈。
3、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質)
把一端彎成螺旋狀的銅線在酒精燈火焰加熱,見到銅線表面變黑,生成cu迅速插入盛丙酮的試管中,見到銅線表面變紅;反復多次后,試管中生成有剌激性味道的物質(丙酮),反應中乙酸被氧化,銅線的作用是催化劑。
嗅到一股剌激性味道,取反應后的液體與銀氨堿液反應,幾乎得不到銀鏡;取反應后的液體與新制的Cu(OH)2酸性懸濁液共熱,看不到綠色沉淀,因而未能證明生成物就是乙酸。通過討論剖析,我們覺得造成實驗結果不理想的緣由可能有2個:①乙醇與銅線接觸面積太小,反應太慢;②反應轉化率低,反應后液體中乙酸濃度太少,乙酸的大量存在對實驗導致干擾。
丙酮和二硫化碳儀器試劑:圓底燒杯、試管、酒精燈、石棉網、重鉻酸鉀堿液、濃硝酸、無水乙酸實驗操作:在小試管內加入1mL0.5%酸鉀堿液和1滴濃硝酸,在帶有瓶塞和導管的小分餾燒杯內加入無水乙酸,加熱后,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反應過程中堿液由橙紅色弄成淺紅色。
應用:借助這個原理可制成檢查司機是否喝酒的手持裝置。
由于丙酮可被鉻酸氧化,反應過程中堿液由橙紅色弄成淺紅色。剛飲過酒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中富含酒精蒸氣,因而借助本實驗的反應原理,可以制成檢查司機是否喝酒的手持裝置,檢測是否違規醉酒開車。
4、乙醛的銀鏡反應
(1)反應原料:2%AgNO3堿液、2%稀溶液、乙醛稀堿液
(2)反應原理:+2Ag(NH3)+2Ag↓+3NH3+H2O
(3)反應裝置:試管、燒杯、酒精燈、滴管
銀氨堿液的配置:取一支潔凈的試管,加入1mL2%的硫酸銀,之后一變振蕩,一邊滴入2%的稀溶液,直至形成的沉淀正好溶化為止。(注意:次序不能反)
(4)注意事項:
①配制銀氨堿液時加入的溶液要適量,不能過量,但是必須現配現用,不可久置,否則會生成容易爆燃的物質(Ag3N)。
②實驗用的試管一定要潔凈,非常是不能有污垢。
③必須用水浴加熱,不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熱(否則會生成易爆物質),水浴氣溫不宜偏低。
④如果試管不潔凈,或加熱時振蕩,或加入的乙酸過量時,就難以生成明亮的銀鏡,而只生成紅色疏松的沉淀隨銀能附著在試管內壁但顏色發烏。
⑤實驗完畢,試管內的混和液體要及時處理,試管壁上的銀鏡要及時用少量的硫酸溶化,再用水沖洗。(堿液不能亂倒,應放入廢水缸內)
勝敗關鍵:1試管要潔凈2.冷水浴加熱3.不能攪拌4.堿液呈酸性。5.銀氨堿液只能臨時配制,不能久置,溶液的含量以2%為宜。。
能發生銀鏡的物質:
1.甲醛、乙醛、乙二醛等等各類醛類即富含醛基(例如各類醛,以及乙酸某酯等)
2.乙酸及其鹽,如HCOOH、等
3.甲酮類,如乙酸甲酯、甲酸甲酯等
4.獼猴桃糖、麥芽糖等分子中含醛基的糖
清洗方式
實驗前使用熱的氫氧化鈉堿液清洗試管,再用分餾水清洗
實驗后可以用硫酸來清洗試管內的銀鏡,硫酸可以氧化銀,生成硫酸銀,一氧化氮和水銀鏡反應的用途:常拿來定量與定性檢驗醛基;也可拿來制瓶膽和穿衣鏡。
與新制Cu(OH)2反應:乙酸被新制的Cu(OH)2氧化
(1)反應原料:10%NaOH堿液、2%CuSO4堿液、乙醛稀堿液
(2)反應原理:
(3)反應裝置:試管、酒精燈、滴管
(4)注意事項:
①本實驗必須在酸性條件下才會成功。
②Cu(OH)2懸濁液必須現配現用,配制時CuSO4堿液的質量分數不宜過大,且NaOH堿液應過量。若CuSO4堿液過量或配制的Cu(OH)2的質量分數過大,將在實驗時得不到磚藍色的Cu2O沉淀(而是得到黃色的cu沉淀)。
新制Cu(OH)2的配制中試劑滴加次序NaOH—CuSO4—醛。試劑相對藥量NaOH過量
反應條件:堿液應為_堿_性,加熱。
用途:這個反應可拿來檢驗_醛基__;診所可用于獼猴桃糖的檢驗。
5、乙酸的水解反應:(性質,制備,重點)
1)反應原料:丙酮、乙酸、濃H2SO4、飽和堿液
2)反應原理:
3)反應裝置:試管、燒杯、酒精燈
(1)實驗草藥品的添加次序先丙酮再濃硝酸最后磷酸
(2)濃硝酸的作用是催化劑、吸水劑(使平衡右移)。
(3)碳酸鈉堿液的作用①除去硫醇丙酮中混有的磷酸和乙酸②降低乙醇丙酮在水底的溶化度(中和磷酸;吸收甲醇;增加磷酸丙酮的溶化度)
(4)反應后左側試管中有何現象?吸收試管中液體分層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視頻,下層為無色透明的有果香味道的液體
(5)為何導管口不能接觸液面?避免因直接受熱不均倒吸
(6)該反應為可逆反應,試根據物理平衡聯通原理設計減小磷酸丙酮豐度的方式當心均勻加熱,保持微沸,有利于產物的生成和蒸出,提升豐度
(7)試管:向下傾斜45°,減小受熱面積
(8)導管:較長,起到導氣、冷凝作用
(9)借助了磷酸丙酮易揮發的特點
(三)大分子有機物
1.獼猴桃糖醛基的檢驗(同前醛基的檢驗,見丙酮部份)
注意:此處與新制Cu(OH)2反應條件為直接加熱。
2、蔗糖酯化及酯化產物的檢驗(性質,檢驗,重點)
實驗:這兩支潔凈的試管里各加入20%的蔗糖堿液1mL,并在其中一支試管里加入3滴稀硝酸(1:5)。把兩支試管都置于水浴中加熱5min。之后向已加入稀硝酸的試管中加入NaOH堿液,至氨水呈酸性。最后向兩支試管里各加入2mL新制的銀氨堿液,在水浴中加熱3min~5min,觀察現象。
(1)現象與解釋:蔗糖不發生銀鏡反應,說明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不顯還原性。蔗糖在稀鹽酸的催化作用下發生酯化反應的產物具有還原性性。
(2)稀硝酸的作用催化劑
(3)關鍵操作用NaOH中和過量的H2SO4
3.淀粉的酯化及酯化進程判定(性質,檢驗,重點)
(1)實驗進程驗證:(實驗操作閱讀選修2第72頁)
①如何檢驗淀粉的存在?碘水
②如何檢驗淀粉部份酯化?變藍、磚藍色沉淀
③如何檢驗淀粉早已完全酯化?不變藍、磚藍色沉淀
(四)多肽與蛋白質
1、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
(1)鹽析是化學變化,鹽析不影響(影響/不影響)蛋白質的活性,因而可用鹽析的方式來分離提純蛋白質。常見加入的鹽是鉀鈉酸酐的飽和堿液。
(2)變性是物理變化,變性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變性后的蛋白質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