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原理
原理是遵照光的反射定理
光的反射定理: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一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歸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光路可逆”。
穿衣鏡的原理是哪些
單位時間內從界面單位面積上反射光所帶走的能量與入射光入射的能量之比,稱為反射率。能量之比等于光強之比,故反射率即為反射光強與入射光強之比,也等于反射光與入射光的振幅平方之比。正反射時平面鏡成像原理及特點,反射率可用第二媒質對第一媒質的相對折射率n21(=n2/n1)表示,為R=(n21-1)2/(n21+2)2。反射光波振幅與入射光波振幅之比,稱為反射比或反射系數。
研究某材料的反射情況,須要測定該材料樣品平面在各方向上對各類波長的反射率。對于通常性的研究工作,國際照明委員會(縮寫CIE)推薦取45°±5°方向上照明,90°±10°的法線方向觀測;也可以90°±10°照明而以45°±5°觀測。物質的反射率與長度有關,由于一部份光要稍步入物體內部,之后再被反射下來。故嚴格的定義還應限定材料樣品的長度。
反射率有時亦稱為反射比,反射系數,反射本領或反射乘數。我國全省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于1988年公布的數學學名詞(基礎數學學部份)中,把這種術語統一規范為硬度反射率和振幅反射率。
光的反射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諸如人們日常照穿衣鏡,物體在水面產生倒影等,都屬于光的反射現象。
反射鏡()借助反射面反射光線的光學器件。一般有平面反射鏡、球面反射鏡和非球面反射鏡三種。按照反射的程度又可分為全反射和半透半反射兩種,前者常簡稱為分束鏡。
平面鏡反射鏡一般由鍍金或鋁箔的平面玻璃制成。平面反射鏡對實物成實像,對虛物成虛像。它是惟一不破壞光束單心性的光學器件平面鏡成像原理及特點,能產生建立的像。
球面反射鏡反射面為球面。若球心坐落受光面兩側,則稱為凹球面鏡,簡稱凹面鏡;球心坐落受光面另左側,則稱為凸球面鏡,簡稱凸面鏡。凹面鏡是會聚鏡,平行光束經它反射后會聚于一點,此點為實焦點。把點光源置于實焦點位置上,光束經反射后成為平行光束。凸面鏡是發散鏡,平行光束經它反射后成發散光束,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交于一點,此點為虛焦點。車輛駕駛室兩側安置的觀察鏡為凸面鏡,遠處的物體在虛焦點前附近產生正立縮小的實像。
非球面反射鏡有拋物面鏡、雙曲面鏡、橢球面鏡、錐面和柱面反射鏡等。平行光軸的光束經拋物面鏡反射后會聚于拋物面的焦點,在反射式天文望遠鏡中做目鏡,可以使遙遠的星系成像于焦點處。反之由焦點發出的光束經拋物面鏡反射后產生平行光束,用于做頭燈。雙曲面鏡和橢球面鏡常用于個別特殊的光學系統中,以簡化結構和改進成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