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節檢測平均速率說課ppt講義,共19頁。PPT講義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備考導出,講授新知,科學探究的環節,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目的,VSt,設計實驗,實驗步驟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1.學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檢測厚度、時間,并求出平均速率。2.加深對平均速率的理解。3.鞏固使用化學儀器——刻度尺和停表的基本技能。4.感受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思索:①根據前面所學知識,如何曉得那些物體運動的快慢?②速度的估算公式是哪些?如何估算和比較它們的平均速率?
1.提出問題2.猜測與假定3.擬定計劃與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5.剖析與論證6.評估7.交流與合作
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擋板
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檢測變速運植物體的平均速率
思索:①需要如何放置和調整斜面(軌道)?②需要如何確定運動的起點和終點?如何得到路程?③怎樣記錄時間?④怎樣得到平均速率?
①將一端墊高,略微傾斜,使貨車能主動運動上去,但又不至于太快。②在貨車釋放處,車后端做標記作為起點;在斜面上端卡上金屬片作為終點,用刻度尺量出起點到終點距離就是路程s。③釋放貨車時,用停表開始計時,車撞擊金屬片時停止計時,得到時間t。④由算出速率。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斜度,把貨車置于斜面頂端,擋板置于斜面的底端,測出貨車將通過的路程s1。
2.檢測出貨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擋板的時間t1。
3.依據測得的s1和t1測量平均速度ppt課件,借助公式算出貨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率v1。
4.將擋板移至s1的中點,測出貨車從斜面頂點掠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t2測量平均速度ppt課件,算出貨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率v2。
按照以上的實驗數據,你能夠估算出貨車通過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率v3呢?
5.通過估算下半段路程S3=S1-S2和下半段時間t3=t1-t2算出貨車通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率v3。
貨車沿斜面下降的速率越來越大,說明貨車沿斜面下降運動越來越快。
該實驗偏差主要來自哪幾個面?
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檢測者反應速率和讀數偏差;三是裝置光滑度不均勻帶來偏差。
要減少偏差,應注意哪些?
a.安裝置時,斜面夾角要小一點,但不能過小,過小則貨車不動,稍大都會使貨車過快,計時不準。起止點距離適當大一點好。b.測同一組數據時保證起止點相同。c.測時間時釋放貨車與開始計時要盡量同步。d.對刻度尺和停表讀數要規范確切。
借助氣墊滑軌和紅外線計時器改進實驗
a.減少了阻力,運動更均勻了。b.借助紅外線計時器,時間檢測更確切。c.借助軌道上刻度,寬度檢測更確切。
a.時間——紅外線光電計時器;b.路程——兩個光電門之寬度離,或兩個擋光片之寬度離。
一、科學探究的環節:1.提出問題2.猜測與假定3.擬定計劃與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5.剖析與論證6.評估7.交流與合作二、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率(剖析過程):1.原理與器材;2.方式步驟;3.偏差剖析與注意點。三、實驗改進與拓展:光電計時、氣墊滑軌;
1、一個物體沿平直路運動,由靜止起在10s內加速到20m/s,共運動了80m,該物體在10s內平均速率是()
A.20m/sB.10m/sC.8m/sD.都不對
2.在道路上行駛的大卡車與小貨車的速率之比是3:5,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是1:3,大客車與小貨車所用的時間之比是()A.9:5B.3:2C.2:3D.5:9
3.某車輛沿直線運動時,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率行駛,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率行駛,在整個路程中,車輛的平均速率為/s
4.道路上,一輛車輛以72km/h的速率勻速行駛,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處的一輛勻速行駛著的單車,這輛單車的速率是()A.5m/sB.10m/sC.15m/sD.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