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組同課異構小結
為提高校本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提升集體備課效益,有效構成班主任的群體合作學習,推動班主任之間的優勢互補。本期我們兩年級數學組按中學要求,認真進行了《秒的認識》的同課異構教學。此次同課異構教學,在對教材的掌握和教學方式的設計上指出“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追求異曲同工的境界。為了上好這兩節課,我組班主任反復鉆研教材,認真設計好兩種教學方案并施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療效。現總結如下:一.確定教學內容和目標
根據物理教研組安排的兩年級數學同課異構教學時間和我們的教學進度,我組確定了教學內容為《秒的認識》。我們多次坐在一起仔細通讀教材,剖析學情。你們覺得,中學生在學這部份知識前,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生已對1分鐘、1小時持續的時間具有一定感性體驗,曉得時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中學生有了這種基礎,就可以遷移到秒的認識上來。在仔細通讀教材之后,我們提出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中學生認識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熟記1分=60秒,初步構建秒的時間觀念。
2、培養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3、進一步教育中學生要珍惜時間,從一分1秒做起。二.認真設計教學預案,施行課堂教學
為了上好本次同課異構課,我組班主任緊緊圍繞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研究教法、學法,確定教學的優缺點。在怎么引導中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時間單位“秒”,體驗秒是比分小的時間單位,幫助中學生構建“1秒”和“幾秒”的時間概念上下工夫。做好施行教學前的各項打算工作。在禮拜二早晨認真施行了課堂教學。課后教研會上,物理組的同仁們積極踴躍地對兩節課進行了點評。既肯定了兩節課的成功之處,同時也提出了積極的改進建議。使我組班主任獲益頗豐。聽課的老師們覺得:兩節課的相同之處是:1、教學目標相同。
2、教學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先引導中學生觀察分針,再通過講義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小格,1分=60秒。3、都注意培養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兩節課同中有異,切入點優缺不同。不同之處是:
1、引入新課不同,在課堂教學中,羊老師從“神七”發射倒計時的情景引入課題。結合值得我們國人驕傲的“神七”發射情景,既對中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又將物理新知識巧妙地引入。黃老師先備考看時刻,再通過課本的單元主題圖“新年團拜年會”現場的圣誕鐘聲倒計時引入新課。
2、引導中學生觀察分針、秒針的關系的方式不同。一位老師放手讓中學生觀察,另一位老師指導細一些,引導中學生一步一步觀察。
3、練習設計不同。一位老師重視分層練習三角形定則,另一位老師重視基礎練習。兩節課異中有同,兩節課都是為了讓中學生認識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熟記1分=60秒,初步構建秒的時間觀念。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三.及時總結,深刻反省
在為期兩周的同課異構課教學活動結束后,我組班主任及時總結,有了的深刻反省。同課異構讓我們都得到了進步,都從他人的課堂學校到了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都有了一種假如再來上,我會如何上的共識。反省這兩節課,成功之處是:1、兩位老師都注重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比較充分調動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注意培養中學生的思維能力。
2、注重引導中學生主動探求與思索,主動體驗。
3、都采用了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的方式,讓中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與人合作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更大的提升。
4、在教學中都彰顯了班主任是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中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是學習的主人。中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索、小結學校會了新知。
值得思索的問題:七年級的中學生她們的注意力還是很容易分散的,但是上課若果不聽課就愛講話和搞小動作,所以班主任不僅上好課外更應當多關注中學生的反應。五年級的兒子的語言抒發能力還不是挺好,班主任應多指導中學生用較規范的語言抒發看法,引導中學生自己得出推論。另外,在解題時,班主任應注意擴大中學生的發言面,多讓一些中學生發表感想,多給中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讓中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獲取新知。這種問題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
擴充閱讀:201*1110周日同課異構《物體間互相作用》章小結教學案
第二章《物體間的互相作用》復習課教案
【自主備考】
1.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假如一個力單獨作用在物體上形成的療效經常跟幾個力共同作用在物體上形成的療效相同,這么這兩個力可以“互相代替”,其中這“一個力”就稱作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就稱作這一個力的分力。
已知幾個分力求合力稱作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的過程稱作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也遵照平行四邊形定則。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求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使勁的圖示精確表示。以這兩個分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F1F1
F2F2
說明:
①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都遵照平行四邊形定則(可簡化成三角形定則)。②力的合成和分解實際上是一種等效代替。③由三角形定則還可以得到一個有用的結論:假如n個力首尾相接組成一個封閉六邊形,則這n個力的合力為零。
④在剖析同一個問題時,合矢量和分矢量不能同時使用.也就是說,在剖析問題時,考慮了合矢量就不能再考慮分矢量;考慮了分矢量就不能再考慮合矢量。
⑤矢量的合成分解,一定要認真畫圖。在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時,分矢量和合矢量要畫成帶箭頭的虛線,平行四邊形的另外兩個邊必須畫成實線。各個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一定要畫得合理。
3.按照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可得出以下幾個推論:①共點的兩個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與它們的傾角(θ)有關;θ越大,合力越小;θ越小,合力越大。
F1與F2同向時合力最大;F1與F2反向時合力最小。合力的取值范圍是:│F1-F2│≤F≤F1+F2②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分力。③共點的三個力,倘若任意兩個力的合力最小值大于或等于第三個力,這么這三個共點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4.力的分解
一個已知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分力,在力的分解過程中,往往要考慮到力實際形成的療效,這樣就能使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
要使分力有惟一解,必須滿足:(1)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
(2)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F溫情提示:已知一個分力(F2)大小和另一個分力(F1)的方向
F2(F1與F2的傾角為θ),則有三種可能:①F2第二章《力》復習課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合分力與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2、掌握借助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和分力的技巧。3、理解多個力求合力時,往往先分解再合成。4、理解平衡態下物體受力的常用剖析技巧。【要點學案】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1.共點力
物體同時受幾個力的作用,假若這幾個力都作用于物體的或則它們的作用線交于,這幾個力叫共點力。2.平衡狀態:
一個物體在共點力作用下,假如保持或運動,則該物體處于平衡狀態。3.平衡條件:
物體所受合外力。其物理表達式為:F合=
或Fx合=Fy合=,其中Fx合為物體在x軸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Fy合為物體在y軸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
平衡條件的結論
(1)物體在多個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則其中的一個力與余下的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物體在同一平面內的三個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時,這三個力必為共點力。
(3)物體在三個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時,這三個力的有向線段必構成封閉三角形,即表示這三個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組成一個封閉三角形。4.力的平衡:
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的合力為零,這些情形稱作。若物體遭到兩個力的作用處于平衡狀態,則這兩個力。
若物體遭到三個力的作用處于平衡狀態,則其中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典型例題】
問題一:合力和分力的關系
例1.某同事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上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掛鉤處系一細線,把細線的另一端系在彈簧測力計A上端細線上的O點處,手持彈簧測力計B水平向左
拉,使O點平緩地向左聯通,且總保持彈簧測力計B的拉力方向不變。不計彈簧測力計所受的重力,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均不超出它們的阻值,則彈簧測力計A、B的示數FA、FB的變化情況是()
A.FA變大,FB變小B.FA變小,FB變大C.FA變大,FB變大D.FA變小,FB變小
變式練習:
變式1-1某同事用如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上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掛鉤處系一細線,把細線的另一端系在彈簧測力計A上端細線上的O點處,手持彈簧測力計B水平向B左拉,使O點平緩地向左聯通,且總保持彈簧測力計B的拉力方向不變。不計彈簧測力計所受的重力,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均不超出它們的阻值,則彈簧測力計A、B的示數FA、FB的變化情況是()
A.FA、FB的合力大小和方向都不變B.FA、FB的合力大小和方向都改變C.FA、FB的合力大小不變,但方向改變D.FA、FB的合力大小改變,但方向不變
變式練習:
1-2某同事用如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上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掛鉤處系一細線,把細線的另一端系在彈簧測力計A上端細線上的O點處,手持彈簧測力計B水平向B左拉,使重物靜止在如圖所示的位置。若已知重物所受的重力為G,彈簧測力計A的拉力方向與豎直方向的傾角為θ,且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均不超出它們的阻值,則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分別為FA,FB=。
PAOM圖1
AOPM圖2
AOPM圖變式練習:
1-3某同事用如圖4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上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掛鉤處系一細線,把細線的另一端系在彈簧測力計A上端細線上的O點處,手持彈簧測力計B水平向左拉,使重物靜止在如圖所示的位置。若已知重物所受的重力為G,且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均不超出它們的阻值,則關于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大小FA、FB及與G大小的關系,下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A.FA一定小于FB,FA一定小于GB.FA一定小于FB,FB一定小于GC.FA不一定小于FB,FB不一定小于GD.FA不一定小于FB,FB一定小于G問題二:三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AOB
M圖4
P例2.輕繩的兩端A、B固定在天花板上,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20N.現用掛鉤將一重物掛在繩子上三角形定則,結果掛鉤停在C點,如圖所示,兩端與豎直方向的傾角分別為37°和53°.求:
(1)此重物的最大重力不應超過多少?=0.6;=0.8
(2)若將掛鉤換成一個光滑的小滑輪,重物的最大重力可達多大?
問題三:靜磨擦力的不確定性的判定
例3.如圖所示,在夾角為θ的粗糙斜面上,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被水平力F推著靜止于斜面上,物體與斜面間的動磨擦質數為μ,且μ<tanθ,求力F的取值范圍。
F變式練習
3-1用與豎直方向成α=30°斜往右上方,大小為F的推力把一個重量為G的鐵塊壓在粗糙豎直墻壁保持靜止.求墻對鐵塊的正壓力大小N和墻對鐵塊的磨擦力大小f.
α
3-2三角劈形鐵塊(截面如圖8)質量M=2kg,用外力頂靠在豎直墻壁,已知鐵塊與墻之間最大靜磨擦力和鐵塊對墻的壓力成反比,即fm=kFN,比列系數k=0.5,則垂直作用于BC邊的外力F應取何值鐵塊保持靜止。(g=10m/s2,sin37°=0.6,cos37°=0.8)
問題三:多體的受力剖析
對水平面上物體B、(A+B)和A分別進行受力剖析(水平面粗糙)
BBB
FFAAA
A、B一起往右勻速運動A、B一起往右加速運動A、B相對地面靜止
AAB
BCAB
A、B相對地面靜止A、B、C一起往右加速運動A、B一起往右加速運動
思索題:如圖10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被勁度系數為k2的彈簧2懸掛在天花板上,下邊還拴著勁度系數為k1的輕彈簧1,托住下彈簧的端點A使勁向下壓,當彈簧2的彈力大小為mg/2時,彈簧1的左端點A上移的高度是多少?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三年級數學組同課異構小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兩年級數學組同課異構小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