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透鏡是一種重要的光學器件,對透鏡的研究和借助打開了微生物學的房門,也推動了近代數學學的誕生。以凸透鏡為主要成像器件的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等光學儀器在生活中被廣泛使用。這么凸透鏡的成像背后隱藏著哪些樣的數學規律呢?我們先從玻璃和透鏡的歷史講起。
玻璃導論
玻璃是現代常見的一種材料,被廣泛用于建筑裝潢、光學儀器制造和其他工業領域。玻璃的使用和制造歷史來由已久,并推動了現代科學的發展。
傳說在幾千年前的土耳其、敘利亞一帶,人們在澆鑄青銅器時,不斷有低溫的煤灰掉落在沙地上,當工匠清除工作臺時,發覺地面的一些石子焙燒成了半透明的小球,這就是最初的玻璃。這個說法的真實性早已不可考,但人類使用玻璃的歷史起碼可以溯源到公元前1600年前后,在圖坦卡蒙法老的墓葬中發覺的黃金面具和華麗的胸掛上,都鑲嵌著雕刻細琢的玻璃項鏈。這些初期的玻璃主要是荒漠中發覺的天然玻璃,據猜測它們可能是荒漠地面遭隕鐵撞擊,形成的低溫使砂粒玻璃化而產生的。另一種被古人廣泛使用的天然玻璃是黑曜石,它是含硅量較高的巖漿冷凝后產生的玻璃化火山巖。
▲圖坦卡蒙胸掛,中央的甲蟲為天然玻璃所制
在青銅時代晚期,人們開始制造人工玻璃。在西亞和希臘地區,玻璃制造技術迅速發展,考古發覺此時人們早已能制造玻璃錠、玻璃手鏈和簡單的玻璃器皿。在戰國時代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這種玻璃制品也通過游牧馬賊,由西亞傳入中國,并被中國匠人仿造。
▲出土的公元前14世紀伊朗玻璃珠
▲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玻璃珠
玻璃制造技術在羅馬帝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匠人們制造出各類精致的玻璃藝術品。古羅馬先進的玻璃制造技術也隨著唐代東西方的貿易交流,沿絲綢之路傳入漢朝時的中國。中國匠人仿造古羅馬的工藝,生產出五顏三色的玻璃,稱為琉璃。
▲羅馬帝國時代制造的玻璃杯
▲中國唐代琉璃碗
中世紀,玻璃早已在法國被廣泛使用。十三世紀時,威尼斯成為意大利最大的玻璃制造中心。經過匠人們的勤于探求,總算在1450年前后,由威尼斯巧匠安吉洛·巴羅維耶()制做出了第一塊純凈透明的無色水晶玻璃。
▲1500年左右的威尼斯水晶玻璃杯
在才能生產無色透明玻璃的基礎上,磨制棱鏡、透鏡的工藝也逐步發展成熟。十七世紀,法國的列文虎克借助自己高超的透鏡磨制技術,改進了日本人羅伯特·胡克發明的顯微鏡,打開了微生物世界的房門,伽利略借助自己磨制的鏡框,發明了第一臺望遠鏡,打開了近代數學學發展的房門。
▲伽利略和他的望遠鏡
▲列文虎克和他觀察到的微小世界
遺憾的是,在中國,玻璃制造技術停滯不前。直至清末時從西方引進現代玻璃制造技術之前,仍然沒有制造出純凈透明的玻璃,也沒有機會發展出透鏡制造工藝,而中國匠人生產出的七彩琉璃,大部份被用于皇家和宗教用具以及建筑裝潢中。
▲中國琉璃建筑
對光的研究
光學研究在西方起步較早。古埃及時代,一大批哲學家從哲學的角度撰寫了許多關于視覺和光學研究的專著。受宗教中覺得光是神圣的這一思想的影響,西方的光學研究仍然遭到人們的注重,但直至開普勒、伽利略、牛頓和惠更斯的開創性工作之前,光的性質研究更多是逗留在哲學和神學的角度。惠更斯的波動學說得到實驗和理論物理方式的強力支持,光波的干涉、衍射理論得以完善發展。近代麥克斯韋和赫茲的工作證明了光是一種電磁波,現代化學表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光還是一種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古埃及的大物理家歐幾里得,在研究光學時,引入了幾何學的方式,成立了幾何光學。在物體的線度遠小于波長時,光波的衍射現象很微弱,此時可以引入“光線”的概念來表示光的傳播方向,光在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在不同介質之間傳播時遵循反射和折射定理。幾何光學理論被廣泛用于光學儀器的設計中。
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凸透鏡是一種中間厚邊沿薄的透鏡,它具有把平行于光軸的光線凝聚在焦點的特點,被廣泛用于生活中的各類光學成像儀器中。
對于薄凸透鏡(寬度較小,且大于透鏡半徑),使用幾何光學理論考慮其成像時,存在三種特殊光線:
(1)通過透鏡光心的光線,其傳播方向不變
(2)平行于光軸入射的光線,經過透鏡折射后,通過透鏡另左側的焦點
(3)通過雙側焦點的光線,經過透鏡折射后,平行于光軸出射
借助這三種光線的特性,結合平面幾何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輕易推導入薄凸透鏡成像時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間的關系:
在實際運用中,倘若涉及單個薄凸透鏡,針對不同的物距區間,都可以借助此公式,判定成像的像距區間。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八年級化學重點內容,也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規定的20個中學生必做實驗之一。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先進的手勢追蹤交互技術,我們在虛擬實驗室3D環境中創建了這個虛擬仿真實驗,突破了傳統實驗室由于課程安排帶來的空間和時間限制,使實驗基礎薄弱的中學生有多次反復練習的機會,來探求在不同物距范圍內凸透鏡成像時的數學規律。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VR手勢實驗操作實錄片斷
—END—
科技領導時代,教育照亮未來
往期精華文章回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