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臺江教育”關注更多內容
學習提示:
先看視頻再聽老師講課。
看教案,按教案拓展學習。
做習題:掃描上期作業二維碼,或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完成習題。
學習目標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實像,了解實像是如何產生的;
3、了解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像現象。
4.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學習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區分虛像和實像
學習難點:區分虛像和實像。
學習過程
1. 自主學習
知識點一: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觀察在家照穿衣鏡的情況,推測:
1、平面鏡成像可能與物體大小相同;
2. 圖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可能不同。
2、實驗步驟:
(1) 如上圖所示,在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在紙上垂直放置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記錄玻璃板在紙上的位置。
(2) 在鏡子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在平面鏡旁觀察它所成的像。 (3)在平面鏡旁邊再放一根同樣大小的未點燃的蠟燭B,直到它看起來與蠟燭A的影像重合。此時蠟燭B的位置就是蠟燭A影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觀察蠟燭B的大小是否與蠟燭A的大小相同。 (4)將光屏放在蠟燭B的位置,觀察光屏上是否出現蠟燭A的圖像。 (5) 取下玻璃板,用直線連接蠟燭 A 和蠟燭 B 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 (6)改變蠟燭A到平面鏡的距離,按上述步驟重復實驗幾次,將相應的實驗現象或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頻率
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cm
像面到平面鏡的距離/cm
圖像與蠟燭的大小關系
1個
2個
3個
3、實驗推斷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 圖像和物體的尺寸;
(2)像和物體到鏡子的距離。
(3)像與物體的連線和鏡面;
(4) 生成的圖像為直立圖像; (填“實”或“虛”)也可描述為:平面鏡成的像關于鏡面對稱于物體。
思維:
1、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2、實驗要求玻璃板垂直于桌面,因為:
3、秤的作用是:
4、選擇兩端完全相同的蠟燭的原因是:比較相同點和對象
5、為什么要多次檢測圖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6、如果實驗中有兩塊玻璃,分別是3mm和5mm,你會選擇哪一塊?
知識點三、凸面鏡和凹面鏡:也叫球面鏡。
1、凸面鏡:作用于光。
應用:機動車后視鏡、街角反光板
2.凹面鏡:作用于光。
應用:太陽能灶、車燈反光裝置、手探照燈反光面
課內檢查
1.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成像大小的原因是()
A.物體到鏡子的距離 B.鏡子的高度
C、鏡子的長度 D、物體的大小
2、一個人站在窗外,照著穿衣鏡。 如果他想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形象,他應該()
A. 臉對著窗 B. 全身鏡對著窗
C. 全身鏡盡量靠近臉部 D. 換大一點的平面鏡
3.樹在水底的倒“影”和即時效果平面鏡成像實驗步驟,后者是樹的形象,前者是桿子的影子,從他們的動機來看,后者是造成的因因,前者因因。
4. 一個人從平面鏡中看到身邊掛鐘的影像如右圖所示,則實際時間為()
A。 凌晨 3:40。 4:20
C。 8:20天。 9:40
5、凈高1.65m的朋友站在垂直平面鏡前,距離鏡子3m。 那么他在鏡子中的像高是距平面鏡____米。 當他與平面鏡相接1m時,像到自己的距離是____m。
6、同事在做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垂直放在尺子前,取兩根等長的蠟燭A、B,一前一后垂直放在尺子上,并點燃了玻璃。 蠟燭A在棋盤前,用嘴巴觀察,如圖。 本實驗中:(1)尺子的作用是比較圖像與物體的關系; (2) 兩根相同的蠟燭,用于比較圖像與物體的關系; (3) 取下蠟燭B,放在它的位置放上光屏,則光屏上接收到蠟燭A的蠟燭火焰圖像(填“能”或“不能”),即平面鏡形成圖像。
繪畫訓練
1.畫出圖A、B中平面鏡的位置
2、在上圖1中,畫出物體ABC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3.按要求畫圖:
(1) 使右圖A中的物體AB在平面鏡中成像
(2)圖B中,S為鏡子前的發光點。 經鏡子反射后平面鏡成像實驗步驟,其中一束光線通過A點。試作此光。
4. 發光點S發出的兩束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分別沿O1A和O2B方向射出。 根據平面鏡的成像特性,畫出圖中發光點S的位置。
鞏固練習
長按下方二維碼或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做練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