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實驗: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一、實驗探究題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中,如圖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圖象紙,在紙的中間沿橫線豎直放置一塊較薄的玻璃板取代平面鏡,把一支燃起的蠟燭A置于玻璃板前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看見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燃起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聯通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1)通過圖象紙,可便捷確切地得出推論,像距(填“大于”、“小于”或“等(2)蠟燭B與A的像重合,說明像與物大小(“相等”成“不相等”);(3)玻璃板后不燃起的蠟燭B,卻似乎燃起了。說明像是(填“虛”或“實”)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4)如圖乙所示,假如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實驗中會出現的情況是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圖。(1)本實驗應選擇用(選填“玻璃板”或“平面鏡“)進行實驗;(2)實驗中選定完全相同的兩支蠟燭A、B,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3)小明豎直放好蠟燭A,聯通蠟燭B,直到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分別記錄A的位置:多次聯通蠟燭A重復實驗,實驗中若果蠟燭A緊靠器材M,則蠟燭B應(選填“遠離”或“靠近“)器材M,能夠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如圖甲所示,這是小剛所在實驗小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情境。(1)實驗時該小組朋友應當取兩根(選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蠟燭做實驗,這是為了探究像與物的關系。(2)請剖析實驗時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鏡的緣由是。實驗中須要用到的檢測工具是。(3)在實驗中,小剛朋友將置于玻璃板的蠟燭A燃起,接著住玻璃板后邊聯通蠟燭B,直至看起來與蠟燭A的像為止。(4)為了判定平面鏡成像的性質,小剛朋友移開蠟燭B,在原蠟燭B的位置放一張白紙做屏幕,此時在蠟燭B這兩側觀察時,白紙上(選填“有”或“沒有”)蠟(5)如圖乙所示,是小剛朋友留下的實驗記錄,由記錄小剛得出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的實驗推論,該推論可靠嗎?說出理由。小濱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1)他應選定兩支外觀(選填“相同”或“不同”)的蠟燭進行實驗。(2)小濱選擇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3)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他把蠟燭A置于距玻璃板30cm處,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的距離是;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無論如何聯通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蠟燭的像,說明。(5)實驗過程中,小濱仔細觀察,發覺蠟燭的像有拖影,請你幫小濱剖析形成這一現象的緣由是。璃板矗立在水平桌面上。(2)燃起蠟燭A,透過玻璃板觀察到A完全相同的蠟燭B置于像的位置,觀察到B全重合,說明像與物。(3)將光屏放在像的位置,難以直接在光屏上觀察到像,說明所成的像是像。(4)用方格紙代替白紙,更便捷探究像與物的關系。小麗借助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的實驗。(1)若果有5mm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厚的玻璃板做實驗就合適。實驗中用兩段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2)在實驗過程中,小麗聯通蠟燭B,使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確定了的位置,為了研究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還是實像,小麗用光屏取代蠟燭B,她(選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蠟燭A的像,由此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3)假如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如圖2所示,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的現象是。小華朋友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時,將玻璃板豎直置于水平桌面上,再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在玻璃板前放置燃起的蠟燭A,之后在玻璃板后放置未燃起的蠟燭B,并聯通蠟燭B直至和蠟燭A完全重合,如圖所示。
在此實驗中:(1)在聯通蠟燭B時,雙眼應在玻璃板放有蠟燭A側,觀察到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了;(2)在實驗的過程中,小華仔細觀察,發覺蠟燭A的像有拖影,形成這一現象的原(3)若蠟燭A遠離玻璃板,則它的像的大小(選填“變大”、“變小”或“不(4)實驗中當蠟燭B和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蠟燭B,取一個光屏置于蠟燭B所在的位置,發覺光屏上沒有蠟燭A的像,這說明了平面鏡所成的像是(選填“實”或“虛”)像。此時,小華將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置一個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發覺光屏上剛好呈現清晰的倒立、等大的蠟燭像,則蠟燭A小勇借助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的實驗:(1)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主要是借助玻璃板透明的特征,以便.為了使像看上去更清晰,最好在填“較亮”或“較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2)在玻璃板上面放置一支燃起的蠟燭A,再拿一支沒有燃起的形狀相同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邊聯通,發覺蠟燭B跟蠟燭A的像,說明像與物的大小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實驗中,如圖所示。(1)現有長度分別為5mm和2mm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厚的玻璃板做實驗,目的是防止出現兩個像,影響實驗療效。
(2)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的目的是。(3)若燃起的蠟燭距玻璃板15cm,此時蠟燭與它的像的距離是.將一張白紙置于玻璃板后,無論怎么聯通,在白紙上都(填“能”或“不能”)成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4)將蠟燭遠離玻璃板聯通一段距離,蠟燭的像的大小將(填“變大”、“變小”或“不變”)。10.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的實驗裝置。(1)實驗中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主要借助了玻璃透明的特征,以便確定,玻璃板放置時要求與紙板(2)在玻璃板上面放一支燃起的蠟燭A,再拿一支沒燃起的相同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邊聯通,直到與蠟像A的像重合,這樣做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若用光屏取代蠟燭B,在光屏上觀察不到蠟燭A11.菜朋友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的關系”,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單面鍍膜的玻璃板、支架、兩個相同的棋類、白紙和刻度尺。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1)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將玻璃板豎直立在白紙上,使玻璃板那一面的下邊線與直線重合(選填“有膜”或“無膜”)。(2)用鍍膜玻璃板和棋類做實驗,實驗環境有:幾乎無光的實驗室,有陽光的實驗窒,在中進行實驗療效好(選填“”或“”)。
(3)在同樣的實驗環境下,用鍍膜玻璃板實驗比用普通玻璃板實驗成像更清楚,主要緣由是:。(4)在白紙上沿棋類A和B的邊沿畫圓,測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下表:實驗次數3.395.116.39像距/5.226.51如圖(乙)所示,第1次實驗檢測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線的距離,則像距=。該朋友發覺三次實驗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緣由是:(只有一個正確選項,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A.刻度尺檢測像距時存在偏差.玻璃板有一定長度C.物和像的標記點不對應.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word2212.通過玻璃門(如圖甲)可簡單地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個別規律。(1)先在臥室A的瓷磚拼接處放一標記物,之后到臥室B,若實驗者及標記物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為了讓實驗者所成的像落在標記物上,他應向(填序號)方向聯通。(2)為了讓成像更清晰,臥室B的色溫要比臥室。(3)對本實驗的相關評價,合理的有。A.證明了平面鏡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實像B.借助瓷磚便捷地確定像和物體的位置關系C.巧妙借助生活中的物體進行實驗,感遭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13.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中:(1)平面鏡成像原理是。
(2)實驗中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的誘因。(3)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選定兩支的蠟燭。(4)無論如何水平聯通蠟燭B,都不能與蠟燭A的像重合,緣由是。(5)判定平面鏡成實像的方式是。(6)平面鏡成像時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word2214.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的實驗裝置。(1)該實驗選擇兩支相同的蠟燭A和B,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2)該實驗采用透明薄玻璃板取代日常使用的平面鏡,是為了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進而確定,用玻璃板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鏡(選填“好些”或“差些”)。(3)將蠟燭B在玻璃板后的紙面上來回聯通,發覺未能讓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你剖析出現此類情況的誘因可能是。(4)解決以上問題后,蠟燭B與蠟燭A的像才能完全重合,此時若將蠟燭A緊靠玻璃板時平面鏡成像特點,則像將(選填“靠近”或“遠離”)玻璃板,像的大小(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實驗中,當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時,撤掉蠟燭B,并在原蠟燭B置放一塊光屏,則光屏上(選填“能”或“不能”)呈現出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
15.如圖1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如下:把一支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上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蠟燭B矗立在玻璃板后邊聯通,直至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在白紙上記下蠟燭A和蠟燭B的位置。聯通燃起的蠟燭,多做幾次實驗。(1)實驗過程中蠟燭(選填“需要”或“不須要”)燃起。(2)選定兩支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3)實驗中若移開蠟燭B,將光屏置于像的位置,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