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常用的力學原理 1、 力學的基本概念 力是改變一個物體靜態或動態的推力或拉力。
如打球, 人對球施加了力, 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只要有力的發生, 就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如護士為病人翻身, 改變臥位, 則護士是施者, 病人是受力者。
力的大小可以用測力計來測量, 在法定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 簡稱牛, 符號是 N。
力是有方向的, 如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 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 壓力是擠壓物體的力; 張力則是外拉力。 力與物體相交的一點為作用點。
力的大小、 方向和作用點, 為力的三素。
2、 杠桿作用 人體活動大部分是用杠桿原理來完成的。 四肢構成杠桿裝置, 關節如同樞紐, 肌肉的收縮為力的來源。 根據杠桿作用的三個點位置的不同, 將杠桿分為三類。 這三個點即支點在杠桿轉動時, 固定不動的點; 力點為力的作用點; 阻力點為承受重量的點又叫重點。 (1) 第一類杠桿(平衡杠桿): 支點位于力點與阻力點之間。 例如人的頭部在寰枕關節上進行后仰的活動, 即屬此類。 寰椎為支點, 前后兩組肌肉產生的作用力分別用 F1 和F2 表示, 頭顱的重量為阻力 L。 F1 的力矩使頭后仰, F2 的力矩和 L 的力矩使頭前屈。 當后仰和前屈的力矩相等時, 頭趨于平衡。 (2) 第二類杠桿(省力杠桿): 阻力點位于力點和支點之間, 例如用腳尖站立時,腳尖是支點, 足跟后的肌肉收縮(F) 是作用力, 體重(L) 落在兩者之間的距骨上。 這種動作屬于第二類杠桿。 由于力臂較重臂長, 所以用較小的力就可以支持體重, 能夠省力。
(3) 第三類杠桿(速度杠桿): 力點位于支點和阻力點之間, 所以力臂小于阻力臂,所需的作用力較阻力大。 這種杠桿雖然費力, 但能換來距離較大的移動, 贏得較大的運動速度。
在護理工作中用鑷子夾取用物就屬第三類杠桿。
人體活動中, 用手臂舉起重物時的肘關節運動, 也屬這類。
肘關節是支點, 支占上下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 其作用力分別為F1 和 F2, 手中重物為 L。 由于阻力臂比力臂長, 所以要克服較小的阻力, 要用較大的作用力。
3. 力的分類 根據力的性質、 效應的不同, 力的種類很多, 現僅將護理工作中最常應用的力, 作簡單的解釋。
(1) 壓力: 受力面上所承的垂直作用力。
(2) 壓強: 作用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 同樣的作用力, 受力面積大, 則壓強小, 受力面積小則壓強大。
(3) 剪力: 兩個距離很近,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平行力, 作用于同一物體上所引起的變形。
(4) 反作用力: 當人或物體施加力于周圍物體時, 周圍物體就以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