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這是小學數學教材第9章浮力4大氣浮力第1卷8年級的教學設計,共11頁。 教案主要包括新課介紹、大氣浮力的存在、大氣壓力的檢測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反思:這節課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課后和中學生聊天,他們都表示聽懂了。 又因為這堂課緊張,花在中學生思維上的時間有點馬虎。 有些問題,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中學生也沒有想通。 老師只能指導甚至代替中學生作答,課堂氣氛有點沉悶。教材
PEP 數學 Grade 8 9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能列舉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現象,并能用大氣壓解釋相關現象。
(2)能說出標準大氣壓的值,并說出檢測大氣壓的工具:水銀浮力計和空氣
箱式浮力計。
2.工藝與技巧
(1) 通過實驗和實例證明大氣浮力的存在。
(2)掌握大氣壓檢測方法的多媒體演示實驗。
3. 情緒、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驗觀察和思考,培養一絲不茍、求實求實的科學心態。
(2)通過對大氣壓力應用的了解,初步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沉重的,困難的
重點:大氣浮力的存在,探測大氣浮力的技術。
難點:了解大氣壓力的存在,并用大氣浮力解釋相關現象。
教具設計
多媒體教案; 馬桶清潔劑兩個,玻璃一塊,試管一個,空塑料杯一個(周圍有橡皮圈),塑料蓋,燒杯一個,大水槽,黑色墨水,彈簧測力計,吸盤。
設計方案
本課的基本教學思路是——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讓中學生認識到大氣壓的存在; 了解大氣壓力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通過本課,培養中學生觀察現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其基本教學思路是——中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調動中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中學生的求知欲,進而開始教學。 在教學中,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幻象kt板的展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提高中學生對知識的直觀理解,達到新知識的綜合性。科學課程標準。
教材分析
中學生
本節安排在第 9 章,作為對大氣化學性質的描述,也是對浮力知識的補充。 本節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讓中學生通過實驗和事實感知大氣浮力的存在,第二部分是了解大氣壓力的大小和檢測方法。
教材讓中學生通過實驗和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體驗大氣壓的存在。 中學生學過固體浮力和液體浮力,對浮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大氣浮力更為具體。 即使我們生活在大氣中,也很難體驗到大氣的存在。 因此,讓中學生通過實驗和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體驗大氣壓的存在是本課的重點。 很難感受到大氣浮力的存在,中學生對大氣壓力的認識不深甚至不正確。 在教學中,中學生要通過實驗加深或糾正自己的理解。 學習本節知識,有助于加深對所學固體和液體浮力知識的理解,并能加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和班級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1.新課程介紹
朋友們,我們之前了解過固體的浮力,可以用定義公式P=F/S來估算。 液體也有浮力。 使用公式 P=ρhg 來估計它。 二氧化碳有浮力嗎 (中學生思考)明天我們學習大氣浮力,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2.大氣浮力的存在
大氣浮力無處不在,只是看不見摸不著。 如何證明它的存在?
1.老師展示吸盤作品
問題:這是一個普通的吸盤。 一旦按下再松開,吸盤就會粘在黑板上。 能解釋一下原理嗎? (中學生認為,有中學生有意見,中學生發表意見)
PPT展示吸盤的工作原理
將吸盤內的空氣壓出,氣壓就會降低,吸盤外的大氣壓保持不變,內外就會有氣壓差,表現出大氣壓的作用。 把吸盤貼在黑板上,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F 在 F 內部變小,在 F 外部保持不變
P 變小,P 不變
F 在 F 內部變小,在 F 外部保持不變
P 變小,P 不變
表達內外氣壓變化并從側面分析
兩側黑板:
Q:吸盤用久了會裂,為什么?
空氣進入邊緣,盤內氣壓降低,直至與盤外氣壓相等。 如果沒有氣壓差,就無法顯示大氣壓力,吸盤也無法吸附在黑板上。
兩側黑板:
小結:由此可見大氣壓強實例分析,要表達大氣壓,需要產生一個壓差,才能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2.教師演示“蓋杯”實驗
將一張硬紙板平放在平板玻璃杯口上,用手按住,倒過來。 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 為什么?
師:杯子內外的氣壓是相等的,沒有氣壓差,所以不能體現大氣壓的作用。
(2) 將玻璃杯裝滿水,并用硬紙蓋住杯口
用手按住它,然后將其倒置。 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 為什么?
師:灌水把杯子里的空氣推回去,造成杯子內外的氣壓差,氣壓起到作用。 雖然杯內有油壓,但從實驗可以看出,杯內的油壓小于氣壓。
兩側黑板:
(3) 然后逐漸將杯口向四面八方轉動,你看到什么現象? 解釋什么?
師:液體具有流動性,各個方向都有浮力,二氧化碳也有流動性,所以大氣也有各個方向的浮力。
3、請列舉幾個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或例子? (會答的中學生發言,不會答的會出PPT)
(1)、用吸管吸啤酒; (2)、壓扁鐵桶; (全書40頁)(三)、用筆吸墨
以吸管為例詳細說明。 當吸管內的空氣被吸出后,氣壓降低,而管外的氣壓保持不變,內外產生氣壓差。 大氣壓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啤酒上升到嘴里,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4、拔河比賽:廁所疏通車拔河比賽
邀請兩名中學生來到講臺,他們想辦法把兩只馬桶吸到一起,拉鋸戰。 發現很容易拆開。 征求他們的意見。
兩只疏通器之間隔著一塊玻璃,也就是兩個吸盤吸在玻璃上,拉鋸戰明顯很難拉開。
閱讀馬格德堡半球實驗資料
雖然早在1654年就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 中學生看了43頁的書,開始思考第二個問題。 這個實驗和我們剛剛做的游戲有什么區別? PPT也展示了這個話題。
因為這個實驗是在美國馬格德堡廣場用兩個半球進行的,所以我們稱之為馬格德堡半球實驗。
3、大氣壓力的檢測
在馬格德堡半球實驗中,使用了 16 匹馬來拉大氣壓。 大氣壓力有多大?
檢測大氣壓力的儀器稱為氣壓計,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2. 問:還有其他辦法嗎?
有的中學生可能會回答:書中托里拆利的實驗,為什么會想到水銀?
引導中學生思考浮力的定義:P=F/S,以吸盤實驗為說明圖,測量壓力和接觸面積,代入公式進行估算。
提出問題:(1)使用哪些工具進行檢測?
如何測量壓力?
(請中學生在黑板上示范)
老師解釋:壓力垂直于接觸面,所以吸盤要垂直于接觸面拉動。 吸盤剛拉開時,兩種力平衡,F壓力=F拉力。
缺點:容易讓空氣進入吸盤邊緣,原吸盤內的空氣很難排出,所以這種方法測得的大氣壓不夠準確。
3.有沒有更精確的方法?
蓋杯實驗,大氣壓能撐起一根火柱,測出杯子里水的高度,代入P=ρhg,這個值是不是大氣壓?
瓶蓋有重力,空氣會進入邊緣等等,我們就不詳細解釋了,我們知道大氣壓肯定不止能支撐這么高的火柱,能支撐多高的火柱呢? 如何防止空氣進入邊緣?
引導中學生思考:一開始就用儀器做實驗。 為了不讓空氣從邊上進來,中學生想都沒想,老師直接讓他們把火柱放到水槽里。
老師示范:為了觀察方便,在水底滴上黑墨水,試管里的水還是滿的,換成量杯,火柱還是托起來了。
還能再低點嗎?
播放PPT中的視頻; 大氣壓能撐起10米高的火柱
雙面黑板書
約10米
水
指出液面與大氣接觸,應從液面計算出液面高度。
想著用這么長的管子做實驗不方便。 解決方法有哪些?
引導中學生思考:
在公式 P=ρhg 中,可以改變的量是 ρ 和 h。 根據觀點可得:P水=P大氣=P液體,ρ水h水g=ρ液體h液體g,使h變小,ρ變大,液體中水銀的密度為13.6× 103Kg/m3,但水銀有毒,這是托里拆利的實驗。 實驗表明,1個標準大氣壓可支持760mm的水銀柱。 請問各位朋友,根據那些已知的條件,標準大氣壓是多少?
一面黑板書
760mm=0.76m
P=ρhg=13.6×103Kg/m3X0.76mX9.8N/Kg
=1.013×105Pa
4. 討論下列情況是否會影響大氣壓力值? (PPT展示)
如果玻璃管傾斜,會影響結果嗎?
更換更厚或更薄的玻璃管會影響結果
玻璃管放深一點,放淺一點,都會影響托起
水銀柱的高度?
總結:液面是與大氣接觸的,所以高度應該從液面到液柱的最高點。
5.練習
如圖所示是我國某平原地區檢測大氣壓的實驗圖,玻璃管頂部為真空。 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的大氣浮力P等于毫米水銀柱形成的浮力。
760mm
750mm
復習:浮力的定義公式為P=F/S; 液體浮力的公式為P=ρhg。
思考:二氧化碳有浮力嗎?
答:是的
思考:吸盤是如何工作的?
中學生各抒己見,但通常答案并不完美,所以要引導中學生盡量改正標準答案。
思考:如何表達內外氣壓、作用點、方向、大小? 當吸盤壓在黑板上時,內外氣壓如何變化?
思考后回答:空氣被吸入,吸盤上的浮力減小,等于外面的氣壓。
思維:
出生:
(1)紙板下落大氣壓強實例分析,杯內外無壓差
(2)紙板不脫落,內外有氣壓差。
思考:杯內外浮力的表達與表現
(3)紙板還沒掉
可能無法回答
參與中學生:疏通器中的二氧化碳很難排出。 兩個疏通器被擠壓后會變形,需要找東西幫忙。
培養中學生自主閱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生:吸塵、馬拉、兩個銅半球
中學生思考
生: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壓力,用刻度尺測量吸盤圓的直徑。
請中學生到黑板前示范如何測量大氣壓力的張力。 中學生會吸盤垂直于黑板,但不知道為什么要垂直。
中學生想了想,因為想起了可用浮力的定義公式:P=F/S,黑板上寫著P=ρhg,中學生就會想到用液體浮力公式。
中學生就會知道,軟木塞也有重力。
中學生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表示支持,有的表示不支持。 觀察實驗現象,確實是能撐起來的。
中學生看了,自己想了想,都震驚了。 有一段視頻,他們了解到大氣壓可以撐起約10米高的火柱。
中學生從書本上思考改變液體的密度。 兒子初三的數學思維,還是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建立起來的。 大多數女兒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
中學生思考估計,讓中學生出示自己的答案。
中學生討論、思考、抽簽不影響成績。
中學生思考
課堂總結
首先由中學生進行自我總結,然后教師通過板書的方式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整體總結。
使班主任掌握教學信息,鍛煉中學生總結知識的能力。
任務
練習冊相關知識
排版設計
大氣浮力
有壓力差
證明各個方向都有浮力(流動性)
大馬格德堡半球實驗
大的
氣壓計
強壓檢測方式P=F/S
P=ρhg 約10米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