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兩力平衡”課是蘇克版二年級第九章第一節。 中學生是在第八章已經確立的力的概念基礎上學習的。 在這個案例中,突出了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為前面研究牛頓第一定理,力與運動、壓力、浮力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吸取這一課意義重大。
按照學科特點、教材、課程標準和新課改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注重中學生的觀察和實驗,從具體到具體的認知規律,注重中學生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本課設定了以下目標:
(1) 分析平衡物體所受的力八年級物理二力平衡練習題,理解平衡力的概念
(2) 知道兩力平衡的條件
(3) 知道兩個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4) 能解決具有二力平衡條件的簡單平衡問題
通過觀察和論證實驗獲得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實例分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科學探究方法的觀察、分析、探索、鑒賞,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心態,感受自然現象的美與和諧,培養中學生熱愛自然、加強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兩種力量的平衡是本章的重點。 是分析物體受力,學習浮力和壓力,以后分析力和運動的基礎。 因此,兩種力量的平衡是本節的重點。 中學生的演繹能力普遍停留在經驗層面,具體的思維能力還沒有建立起來,對物體平衡力的分析判斷比較盲目。 因此,利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1、中學生現有知識庫
中學生已經在第8章建立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彈性、重力、摩擦力,能畫出力的示意圖,明白力與物體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這些為本課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二、中學生科學探究方法的基礎
中學生在學習速度和密度知識時,對控制變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應用,可以舉一反三,通過比較、歸納和歸納,舉一反三。 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三、中學生的思維障礙
中學生現有的經驗和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 如果物體還在空中要使其上升或勻速上升,所使用的拉力必須小于或大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這種錯誤的認識,使中學生對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平衡力大小的認識形成了思維障礙; 中學生學過相互斥力,相互斥力和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點,所以中學生容易混淆。 對物體受力的分析存在思維障礙。
根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我校實際,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觀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練習的方法來激發中學生的積極性。 學習興趣,增強中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借助多媒體圖片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提出問題:這個物體是什么狀態? 他們有壓力嗎? 他們作用于什么力量? 討論總結出力平衡、平衡狀態、二力平衡等幾個概念。
引導中學生從兩種力的三個要素進行探究; 啟發中學生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論證探索兩種力平衡的條件:介紹實驗裝置并討論操作方法。
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為了便于中學生記憶,將實驗推論歸納為:同體、等長、反向、共線。 這樣比較清晰明了,方便中學生記憶和使用。
(1)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當一個物體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就會發生變化。
(2)比較平衡力和相互斥力的優缺點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便于中學生建構準確的概念,正確分析力。
學會使用。 數學課從生活應用和實踐開始。 關鍵在于培養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從平衡力的判斷、方向和大小的運用等方面設置練習題,使中學生牢牢掌握所學知識,靈活運用。
1.平衡狀態,平衡力,兩種力的平衡
2. 兩力平衡條件
3.平衡力和相互排斥的優缺點
4. 兩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培養中學生分析總結能力八年級物理二力平衡練習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條理分明,加深中學生對各知識點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生成知識網絡,幫助中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上課時間有限,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一定的作業量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我根據課程標準、學情、學科特點進行的教學設計。 請大家批評指正。
【八年級數學II第9節第1節“兩力平衡”課稿】相關文章:
《兩力平衡》教案合集6 05-21
《兩力平衡》教學反思(總8篇)05-26
高中數學試講稿02-17
杠桿平衡講義11-02
初中數學試講范文01-17
初中數學試講稿01-14
八年級數學講義稿11-05
江蘇教育版八年級數學試卷01-19
《力》物理教學講義11-25
初中數學《壓力》講義(一般5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