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融化》的教學反省
本節是典型的探究類問題。在教材的構思上突破傳統,大膽地引用了圖象法進行數據剖析,比較直觀清晰地顯示了晶體和非晶體融化的規律。對中學生而言,雖非一定難度,但不失為一次很有實際意義的嘗試。在設計過程中,借助“問題”作為線索,把需解決的知識點、實驗方案、實驗數據的搜集、數據剖析處理、對晶體熔點的理解等,借助“問題”的方式逐一突破。
探究課題的確定:從實驗引入課題,提出問題討論后,是中學生明白自己須要解決哪些問題。本環節的問題不是由中學生自己提出,是考慮到中學生剛才接觸探究實驗,第一次以體驗探究過程為主。
實驗方案:這是第一次進行正規的電學實驗,須要酒精燈、鐵架臺、石棉網等加熱裝置,并且用的是水浴法加熱,中學生不易完整地設計下來,對實驗過程中須要注意的事項和操作方法也沒有感性認識,所以在處理這一環節時,主要是老師在指導,而中學生沒有自主設計的過程。打算實驗固體物質時,我做了多次實驗,如奈、冰、海波、蠟。發覺用奈時,氣溫比較高,中學生操作會有危險,不好操作。若選冰,有不需加熱的益處,并且要是冰不夠碎,攪拌不均勻,會出現實驗與理論不相符,不能達到實驗目的。并且,體溫能很快地升到0℃,不易檢測出固體升溫的過程。對比后,最后選取海波和蠟分別代表晶體和非晶體進行實驗。
數據剖析:在正確操作、取得比較合理的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指導中學生畫好融化曲線,進行數據剖析,因而得出規律。這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這兒采用問題呈現法,數據和圖象相結合,并讓中學生追憶實驗過程,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出晶體和非晶體的融化過程和氣溫變化的規律。并由此推論這兩類物質在融化過程中的規律。
對熔點的理解:采用例子剖析法,直接在客觀事實中感受晶體熔點的意義。
本課不足之處:
1.實驗歷時長,極大程度上占用了課堂時間,造成第一課時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需留到第二課時來處理。
2.實驗時,很難掌握,得出的數據會有偏差。用圖象法處理數據時,不能得到理想的療效。慶幸有兩組中學生的數據出乎想像的好,一組是海波熔化和凝固教案設計,一組是蠟,請她們上講臺來將數據描圖在我早已打算好的大座標紙上熔化和凝固教案設計,療效挺好。
為了能使本課得到更好的優化,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地探求,找到一種即便捷又能得到較好數據的實驗方式,來滿足教學須要。
【《熔化和融化》的教學反省】相關文章:
融化和融化的教學反省02-22
融化和融化學案11-20
《熔化和融化》教學設計學案03-03
化學融化和融化試卷10-30
溶化和融化課堂練習07-24
溶化和融化課后習題07-24
化學學案-融化和融化01-21
溶化和融化的數學學案10-24
第一冊融化和融化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