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分校實驗中學數學組 劉西平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探討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2)了解平面鏡實像的成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2、流程與技巧
通過“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探索過程,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索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通過觀察南寧山水圖片,領略大自然之美。
(2)通過討論平面鏡物像的對稱性,展現平面鏡的簡潔與對稱之美。
(3)讓中學生在“探索”中感受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成功的喜悅。
(4)通過平面鏡的小發明、小制作,認識平面鏡在科技、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難點分析:
要點:設計實驗探索活動,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難點:真實形象概念的構建。
重點難點突破: 1、制定方案、設計實驗是本節的重點。 實驗的設計是通過在小組中學生引導適當的問題和討論來完成的。
2、突破真實圖像的概念,將圖像呈現在光幕上。
教案:
老師:光電蠟燭(28對)、玻璃板(28塊)、平面鏡(28塊)、白紙(28塊)
健康:秤、筆、三角板
教學流程
班主任活動設計
中學生活動設計
1、新課程介紹
一。 創造情境并激發指責:
[講義]:播放《花瓶少女》
老師:瓶子里的“美人”借助我們生活中的全身鏡變得如此神奇。
老師:拿起一面全身鏡。 表面怎么樣?
這是平面鏡,那我們一上來研究一下它的成像特性吧?
板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觀看花瓶美眉)
觀察鏡
衛生:表面光滑、平整。
(猜測)
2.探索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魔法]
《不滅的蠟燭》。 (為中學生實驗鋪路)
中學生:觀察魔術并思考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取一個長圓形玻璃,40cm×30cm,直立放在演示桌上平面鏡成像用玻璃板的目的,一側面向中學生,取兩根蠟燭,分別放在玻璃兩側,請中學生幫忙,同時和我劃一根火柴,我和中學生同時“點燃”了兩根蠟燭(后面的蠟燭點燃了,但旁邊的一根沒有點燃),并問中學生要仔細觀察。 中學生們發現,玻璃前面和后面的蠟燭都被“點燃”了……然后,臺上的那種中學生就吹滅了蠟燭,無論吹出多少空氣,中間的蠟燭都被吹滅了。學校的學生會發現玻璃后面的蠟燭仍然“點燃”著……
(注:這個實驗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激發興趣,二是埋伏“虛擬形象”)
師:為什么火吹不滅? (老師從另一邊拿起未點燃的蠟燭)將白紙放在圖像的位置平面鏡成像用玻璃板的目的,能否接收到蠟燭的圖像? 誰來看看并配合。 有相似之處嗎? (師父用白紙代替燭像)凡是能被光幕看到而不能接收到的,都是虛像。 [講義] 蠟燭形成實像的原理。
師: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首先引導中學生讀課本中小聰和小明的對話提示。 你們互相討論、溝通并設計詢問流程。
班主任問:實驗中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
班主任問:如何確定圖像的位置?
中學生回答:這樣,你不但能聽到圖像,還能看到平面鏡的側面。
中學生回答:拿一根一模一樣的蠟燭,把它連接到玻璃板后面,直到看起來與圖像完全重合為止。 該位置是蠟燭圖像的位置。
中學生發現蠟燭的影像還在,只是前面的蠟燭沒有點亮,我們看到的就是影像。 觀察并理解“虛像”的概念。
中學生胡亂猜測
邊實驗邊討論
用平面鏡進行實驗,用嘴觀察物體和圖像的大小,并用卷尺測量物體和圖像的大小。 有什么困難嗎?
中學生認識到用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鏡做實驗的動機。
多媒體講義展示了詢問過程。
根據實驗結果,總結了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A。 圖像與物體大小相等;
B. 像到鏡子的距離等于物體到鏡子的距離;
C。 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
D. 平面鏡形成實像。
可以由中學生表達,然后班主任總結。
結合實驗中玻璃板后面的屏幕無法接收到圖像的情況,中學生了解到真實的圖像并不是由光線會聚產生的。
推論:平面鏡成實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