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憲平
區域:河南-長春-圖們市
中學:豐鎮一中
共1課時
1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實像的概念。
2.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3.了解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4、初步了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2、流程與技巧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探索,提高實驗能力。
2、通過中學生的交流活動,初步培養中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成像特征。
4.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影響。
3、情感心態和價值觀
1、在探索“平面鏡的成像特性”的實驗中,讓中學生展示化學現象的美麗與和諧,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通過了解平面鏡的應用平面鏡成像作業設計,初步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3、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初步具備與他人溝通、合作的意識。
2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平面鏡圖像的性質。
教學難點
平面鏡成像原理及實像概念。
教學用品
演示:電子白板、多媒體講義、J2501光盤
中學生小組:平面鏡成像光學。
教學方法
中學生小組實驗探究法、演示實驗分析法、講授法。
教學流程
一、情況介紹
1.課件展示:萬花筒,激發中學生的興趣。
2、對話疑點:我們每天都照穿衣鏡,那么穿衣鏡里的影像和人有什么關系呢?
二、展示問題
1、平面鏡中的像與鏡前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平面鏡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鏡前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3.大膽猜測
中學生自由發言,說出平面鏡中所見圖像的特征。
4、實驗研究
目的:探索平面鏡成像規律
步驟:在桌面上放一張白紙,在紙上放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 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線來表示平面鏡的位置。 將物體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聽到玻璃板前面的圖像,然后拿一個相同的物體,站在玻璃板后面進行交流,直到看起來與上面物體的圖像完全重合為止。 這個位置就是物體圖像的位置,把這兩個位置寫在紙上。 實驗時要注意物體的大小與其圖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連接物體并重做實驗。 每次實驗中用直線連接物體的位置及其在紙上的圖像,并用刻度尺檢測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將數據填入表中。
1、小組合作完成探索性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 2、教師檢查并指導實驗。
3、小組合作完成探索性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
5.歸納法
數據與實驗現象分析班主任引導中學生回憶檢測物距和像距的過程,分別標記平面鏡、物、像的位置,觀察物像連接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平面鏡。
引導中學生舉一反三:
通過將玻璃板后面的圖像與物體完全重疊而得到:圖像與物體大小相等。從物距和像距的實驗數據得到:物距等于像距
師生合作總結規則:
平面鏡形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六平面鏡成像原理
班主任做了平面鏡成像(光的反射)原理圖,引出了實像的概念。
中學生再次體會到現實的意義。 平面鏡后面沒有光源,進入耳朵的光也不是來自不存在的光源,所以稱為實像。
七平面鏡的應用
啟發中學生思考和討論,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兩方面:1、成像2、改變光路)想一想平面鏡成像作業設計,平面鏡成像對我們的生活有沒有什么壞處(光污染)? 播放展示平面鏡應用的講義。
八個凸凹鏡
中學生閱讀課本,結合講義展示對凸凹鏡的理解。
九課總結
引導中學生總結本節內容,提高中學生概括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