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新課標新教材的施行推動,怎么讓學科核心素質落地成為普通中學面臨的最大挑戰。四川省南充市第二中學根據新課程理念,從教學方案改革入手,開發“單元學歷案”,探求讓核心素質落地的教學設計與施行專業化之路。
當前,面對新一輪課程變革對發展中學生核心素質的新要求,怎么讓學科核心素質落地成為普通中學施行推動新課標新教材所面臨的最大挑戰。2017年,湖南省淮安市第二中學在四年(2013-2016年)“課時學歷案”(以課時為單位設計)探求的基礎上,針對實踐中存在的三大關鍵問題——怎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著力推動核心素質培植、學生立場的教學方案究竟應當如何改革、落實素質目標須要哪些樣的教學施行與評價技術,根據新課程理念,構建教學方案,開發“單元學歷案”,在理論和實踐的持續互動中探求出了一條讓學科核心素質落地的實踐路徑。
一
落實學科核心素質須要構建教學方案
大夫看病須要處方,工程師架橋須要圖紙,處方和圖紙都是一種有國家標準、行業規范的專業方案。與大夫、工程師一樣,班主任也是專業人員,其專業實踐同樣應源于專業方案,這些方案也應有專業性的規范要求。
1.基于“知識點+課時”的教學設計無法推動素質目標的有效達成
當下,班主任每晚在設計與使用的學案,其設計單位是課時,價值取向是“雙基”的把握,關注的是一個個“知識點”,知識碎片化問題突出。但是,學科核心素質關涉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是借由知識、經歷、體驗、實踐等所獲得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價值取向是觀念、品格和能力。實現素質目標須要結構化的知識,因而,教學設計必須提升站位,從“課時”走向“單元”,以實現對知識的有效整合。
2.從“教過”到“學會”,教學設計必須站在“學”的立場進行改革
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傳統學案卻只是站在“教”的角度說明班主任自己要做哪些,而不是讓中學生做哪些,致使教學時常出現“你教過,我沒學會”的難堪。指向核心素質的學習不只是積累知識,更是建構經驗,融能力、品格和觀念為一體,這就決定了教學設計必須堅持學為中心,體現中學生立場。臺灣教育家佐藤學強調:“如果說19世紀和20世紀的老師都是‘教學專家’,這么21世紀的班主任則必須成為‘學習行為的設計專家’。”教案是班主任開給中學生的學習“處方”,理應站在“學”的角度說清楚中學生應當如何學,學習過程設計應突出中學生的體驗、感悟、反思和真實問題解決等學習經歷,因而推動核心素質落地。
3.落實素質目標須要“教-學-評”一致的教學施行與評價技術
素質時代的課堂教學關鍵就是落實素質目標。但是,素質不是憑著知識傳授和“刷題”就能產生的,它須要素質本位的單元設計、真實情景的深度學習、問題解決的進階檢查以及不斷地反省與感受等提供推動。其核心技術不僅專業的方案設計,還有專業的方案施行以及對施行結果的專業評價。其實,傳統課堂上單一的“教”即“說”、“學”即“聽”的“聽講”模式不能推動素質目標的有效達成。素質時代的課堂教學須要突破傳統的施行與評價顯學,尋求“教-學-評”的一致。
解決以上問題已成為當前普通小學課堂教學讓核心素質落地的必要深究。本著整體著眼系統思索的變革理念,我們從教學方案改革入手,探求了一條讓核心素質落地的“教學設計與施行專業化”的新路。
二
“單元學歷案”的學理探求
1.明晰“單元”的概念
這兒所說的“單元”是指有效展開的一連串“學習活動的段落”,稱“課程單元”。課程單元不是內容單位、學習素材,也不是知識點或知識圖譜,而是圍繞學科核心素質,對知識、技能、問題、情境、活動、評價等進行組織或結構化,所產生的“一個完整的學習風波”。簡而言之,“單元”不是指內容或學習素材單位,而是一個“學習單位”,區別于習慣意義上的學習內容單元。諸如:英語教材中的一個單元一般是一個主題下的幾篇課文,假若這幾篇課文沒有一個“大任務”或“大項目”等驅動,沒能組織成一個圍繞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的“完整”的學習風波,就不是這兒所講的“單元”。
2.明晰“單元”設計的意義
素質的產生離不開知識學習,但素質不是知識點的拼湊。核心素質的產生須要中學生對知識、技能、規則等進行持續建構,并且常常呈螺旋式上升樣態。以課時為單位的設計容易造成課時之間關聯度消弱,不利于持續性建構,無法真正產生學科素質。“單元”設計能有效整合學科知識,提升學科內容的結構化程度,提高課時與課時之間的關聯度,有利于設計課時之間的學習進階,實現持續性建構。“單元”設計是“上接學科核心素質,下連知識點目標”的橋梁;有利于班主任正確理解知識體系與學習的關系;有利于中學生明晰為何要學,學了有何用,以及如何用;有利于構建學習內容與真實情景之間的聯系,打通知識學習與應用的“最后一公里”,促使核心素質的產生。
3.確立“單元學歷案”的設計定位
其二,“單元學歷案”的設計重點關注“學會”。傳統學案以“知識點+課時”為表征,是指向學科內容的,關注的是“教過”,即教哪些、怎么教,用戶是班主任。“單元學歷案”以“核心素質+單元”為表征物理實踐作業,是班主任圍繞某一學習單元,從期望“學會哪些”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便于中學生自主建構或學會建構經驗或知識的專業方案。“單元學歷案”指向的是學習經驗,關注的是“學會”,即學哪些、怎么學、學到哪些程度、如何判定是否學會,用戶是中學生;重視做小學、說小學、悟學校、教小學(院長別人),貫徹“教-學-評”一致性。
其一,“單元學歷案”強調對整個單元進行一體化設計。這樣可以克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的弊病,提高課時之間的關聯度和遞進性。單元內容的具體學習過程,則按照中學排課的特性,推行分課時設計,通過悉心設計課時內部和課時之間的學習進階,提高教和學對素質產生的持續影響力。同時,“單元學歷案”將評價納入學習過程之中,重視評價任務的設計與運用,并對學習療效舉辦持續性的評價,以實現教學施行的“教-學-評”一致性。
其一,“單元學歷案”是供中學生學習使用的專業方案。“單元學歷案”按照中學生立場設計,主要以問題鏈等方式設計學習進階,引導中學生學習,同時還留有空白,供中學生學習時記錄自己的體會和思索。“單元學歷案”平時由中學生自己整理保管,成為自己的學習檔案。為此,“單元學歷案”既是認知地圖,使課堂學習具有整體感且有章可循;也是課程資源,是規范或引導中學生學習的文本,是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的載體;還是學習檔案,記錄并展示中學生的橫向學習歷程,可作課后學習之用。
三
“單元學歷案”設計與教學的核心技術
1.建構“單元學歷案”設計的七步流程模型
“單元學歷案”主要包括六大要素,即單元主題與課時、單元目標、單元評價任務、學習過程、作業與測量、學后反省。圍繞這六大要素,我們建構了“單元學歷案”設計的七步流程模型(見圖1),這就為“單元學歷案”的開發提供了基本遵照。
第一步,通讀教材,對標學科核心素質,從大觀念、大任務、大問題、大項目中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組織單元。
第二步,確定單元主題,規劃單元課時安排。
第三步,根據學科核心素質、教材內容、學情,確定單元目標。
第四步,根據單元目標,設計單元評價任務,重點設計真實情景下的綜合性評價任務。
第五步,將單元目標細化為課時目標,從而分課時設計評價任務和彰顯學習進階的學習過程。
第六步,單元整體設計作業與測量。
第七步,設計學后反省,搭建支持性的反省支架。
2.創新“單元學歷案”設計的關鍵技術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突破“單元學歷案”設計的難點,創新了“單元學歷案”設計的五項關鍵技術。
第一,開創了組織單元的四種形式。
單元的組織以讓學科核心素質落地為邏輯起點,一個單元起碼指向一個學科核心素質。經過實踐探求,我們確定了四種單元組織形式,即以大觀念、大任務、大問題、大項目來組織單元。
比如:中學生物以大觀念“細胞的生命歷程”,將教材的相關內容組成一個“單元”;中學歷史以大任務“從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等角度入手,完成一篇1000字的有關近代前期西方崛起的小論文”,將教材的相關內容組成一個“單元”;中學地理以大問題“大氣的成份、運動與熱力作用對人類活動有什么重要影響”,將教材的相關內容組成一個“單元”;中學信息技術以大項目“制作一個可視化數據剖析報告”,將教材的相關內容組成一個“單元”。
第二,明確了學習目標的敘寫方式。
在實踐中,我們明晰了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將單元目標分解成課時目標的方式。單元目標通常偏中觀,課時目標相對更微觀,一條單元目標通常可以分解為2~3條課時目標。
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單元為例,其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可以進行如下敘述。
單元目標:通過查閱資料、分享交流等,了解《紅樓夢》的價值,迸發閱讀《紅樓夢》的興趣。
課時目標:①通過查閱資料,搜集2~3個別人閱讀《紅樓夢》的故事或對《紅樓夢》的評價,通過分享感受,產生自己的閱讀期盼。②瀏覽《紅樓夢》的“趣點”,品位別人的閱讀評價,提高閱讀原動力。③了解《紅樓夢》的常見閱讀方式,為擬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做打算。
第三,明晰了評價任務的設計方法。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進一步明晰了與目標匹配的評價任務設計對于情景設置的要求,對檢查知識、技能、能力、素養的不同設計方法進行了分辨。一個評價任務通常包含三個要素,即知識點、任務、情境。其中,任務就是“做事”,教學評價就是看中學生是如何做事的,通過對做事時中學生的行為表現來判定其知識的把握情況和能力、素養水平。通常測量知識、技能的評價任務運用的知識點比較單一,而測量能力、素養的評價任務在設計時對知識和技巧必需要有一定的選擇性,從中學生選擇的合理智中判定其能力、素養水平。考查素質的評價任務主要彰顯應用能力,必須有真實情景的介入。
第四,明晰了學習過程的設計原則。
即在設計學習過程時,注意處理好單元(n課時)統整設計與分課時設計的關系。諸如:中學生物“細胞的分子組成”單元共8個課時,所謂統整設計就是要考慮整個單元中各課時之間的關聯以及遞進性;對于具體教學內容,如“水和無機鹽”“有機物的分類、功能”等,則根據實際須要的學習時間分課時設計。
第五,確定了“單元學案”的設計定位和策略。
“單元學案”是一個單元的起始課,要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其總體設計策略是大處著眼、整體入手,旨在呈現“森林”全景,防止一開始就深陷細枝末節而不能自拔。
在具體設計時,主要聚焦“五大”來統領學習,即闡明大背景,認識單元學習;提出大問題,聚焦單元學習;內蘊大主題,統領單元學習;設計大任務,驅動單元學習;確立“大觀念”,領航單元學習。
涉及具體單元時,可以按照單元內容的特性選擇其中一個來處理。須要注意的是,“起始教學”不等同于“知識教學”,借以讓中學生一開始還能獲得怎樣學好本單元的方式與路線圖,幫助中學生過好本單元學習的“入門關”,即先解決好為什么學、學哪些、怎樣學的問題,再開始即將的知識學習。
3.確立“單元學歷案”實施與評價的有效范式
“單元學歷案”的施行應彰顯“單元”設計的整體性與結構化特色。作為一種供中學生學習使用的專業方案,“單元學歷案”使用時要把好課前、課中、課后三關。
其二,課前,觀整體,知任務。班主任一次性將整個單元的學歷案發給中學生,引導中學生通過瀏覽初步構建單元學習的整體印象,同時讓中學生曉得何時做哪些、做成哪些。須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學歷案當做自學材料提早自學。
其一,課中,觀互動,行進階。即根據學歷案設計的思路和學習進階組織教學,指導中學生與學歷案充分互動,積極完成學歷案預設的各項學習任務。
其一,課后,觀經驗,做管理。即用好“學后反省”,指導中學生養成整理學歷案的習慣。中學生要將“單元學歷案”變成個人的單元學習檔案,將教材的要點、教師的提示、作業與測量的典型錯例、學習的苦惱等所有單元學習信息,全部保存于“單元學歷案”,做好自己的知識管理。
“單元學歷案”教學應遵守學在先、教在后、評在中,“教-學-評”一致的范式(見圖2)。所謂“學在先”“教在后”,指的不是“順序”而是“邏輯”,即以學定教。“評在中”,是指學完一個或幾個目標后要跟進評價,用評價結果作為下一步教學的決策根據,因而調控“教”與“學”。值得注意的是,評價任務和學習目標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一個評價任務可以評價一個學習目標,也可以同時評價幾個學習目標。
4.開發“單元學歷案”教學的基本課型
2019年起,在前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基礎上,全校11門學科步入“單元學歷案”推廣施行階段,共開出公開課122節,組織課堂觀察25次,產生課堂觀察報告30余篇物理實踐作業,組織專題研討26場次。我們共開發了“單元學歷案”教學的五種課型(見表1),拓展了“單元學歷案”實施的路徑,實現了學習方法的多元化。
“單元學歷案”的實踐,改變了傳統學案的設計單位和結構,從“課時”走向了“單元”,使“教之案”轉向了“學之案”,因此實現了教學方案“形”與“質”的構建,有效連通了核心素質與教學施行之間的斷層。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惟有建構以學為中心、聚焦學習者“何以學會”的學習經歷的完整過程設計,貫徹“教-學-評”一致性,促進學習方法的轉變,能夠讓落實學科核心素質從理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