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15.2“目標學習法”中斜面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薩一中三年級物理科目研究案例課程類型名稱班級學習目標1.通過實驗,探討影響因素斜面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培養實驗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果的科學態度。 重點探討影響斜面和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 難點在于計算斜面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知識回顧】(三)1.有用的工作:。 加班:。 總功德:. 2、機械效率:。 公式:。 【指導】 1、先仔細閱讀教材第109頁“探索”部分,然后做實驗,完成下列問題:(A、B) 1、注意事項: a. 請勿使用手推車進行實驗; b. 選擇木塊要重一些; C。 木板的摩擦力要大一些; d. 拉動速度應盡量均勻; e. 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應仔細、準確。 這樣實驗的成功率就更高。 2.本實驗的實驗原理是。 3、實驗中,有用功是對物體所做的功,由公式計算得出。 總功是拉力所做的功,由公式計算得出。 機械效率的表達式: 4、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 5. 填寫下表: 斜坡的傾斜度 轎廂重力 G/N 斜坡高度 h/m 沿斜坡的拉力 F/N 斜坡長度 s/m 有用功 W 是/J 總功 W 總計/J 機械效率 更慢更陡 最陡結論:坡度越陡,坡度的機械效率越大。 2、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A、B) 1、實驗中,有用功是對物體所做的功,由公式計算得出。 總功是拉力所做的功,由公式計算得出。
機械效率的表達式: 2. 填寫下表: G 動滑輪 = N。 實驗次數 物體重力 G/N 物體上升高度 h/m 彈簧測功機移動距離 F/N 拉力 s/m 有用功 W 是/J總功 W 總功/J 機械效率 123 結論: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大。 歸檔: 主要編寫者: 復習: 準備時間: 主講人: 課時: 教學時間: 【課堂練習】 1、(C)物體G的重量為600N。 滑輪組將重物勻速提升5m。 所用拉力F為250N。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如果不包括摩擦力,當被提升物體的重量增加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會(可選“增加”、“變小”或“不變”)。 2. (C) 用滑輪組將重量 G=12N 的物體勻速提升 20cm。 所用的拉力為F=5N,(1)所做的有用功為,機械效率為。 (2) 當代替提升18N的重量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忽略摩擦阻力) 3. (B) 人用滑輪組將 100N 的物體提升 2m。 如果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則人所做的有用功為斜面上滑輪的機械效率公式,所做的總功為 。 4. (B) 一個人用滑輪組舉起重G=200N 的物體。 使用的拉力為120N。 將繩子的自由端向下拉2m。 拉力作用在滑輪組上所做的總功為 , 滑輪組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為 , 人在滑輪組上所做的額外功為 ,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5. (A) 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用同一個滑輪組進行了兩次實驗。 實驗數據如下: 鉤碼重量次數/N鉤碼上升高度/cm 彈簧測功機示值/N彈簧測功機移動距離/..520 (1)本次實驗使用的滑輪數量至少為1個,含動滑輪1個。 (2) 第一次實驗測得的滑輪組機械效率為第二次實驗測得的滑輪組機械效率,即第一次的機械效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A)小明了解了機械效率后,提出了一個問題:“斜面的傾角與斜面的機械效率有關系嗎?” 針對這個問題,他進行了一個在斜面上勻速拉動物體的探索性實驗(如圖所示),并記錄實驗數據如下。 :實驗次數,斜面傾斜度,物體重量,G/N斜面上滑輪的機械效率公式,物體上升高度,h/m,沿斜面的拉力,F/N1。 功 W 已/J 總 W 總/J 機械效率 10.520.530.5 (1)補充表中數據: (2)通過以上實驗數據的分析,你認為與工作時省力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斜面及斜面的傾斜度: 斜面越陡越好。 (3)通過對上述實驗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到關于斜面機械效率的初步結論是。 總結與反思: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