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烈
關鍵詞:核心素質; 數學教學
【摘要】:本文介紹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并對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五點思考和分析。
【正文】《學生發展核心素質體系》作為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促進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新一輪課程改革、學習方式轉變、教師教學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 可以說,“核心素養”目標是對三維目標的進一步明確描述,直接指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立德樹人。
一、身體核心素質四要素
數學核心素養是中學生在接受化學教育過程中為適應個人終身學習的社會發展而逐漸養成的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和科學心態的表現。 它是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具有化學特征的品質。 ,是中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物理概念與應用”、“科學思維與創新”、“科學探究與創新”、“科學心態與責任”四大要素組成。
1、物理概念及應用:從數學的角度對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認識,是數學概念和規律在頭腦中的提煉和升華。 “物理概念”包括物質概念、運動概念、相互作用概念、能量概念及其應用等要素。
2、科學思維與創新: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和相互關系的方法,是根據經驗事實構建理想模型的具體總結過程; 內化:根據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的觀點和推論進行批評和批判,從而提出創造性意見的能力和素質。 “科學思維”主要包括模型構建、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與創新等要素。
3.科學探究與創新:提出數學問題,產生猜測和假設,獲取和處理信息,根據證據進行推論和解釋,交流、評價和反思實驗探究過程和結果的能力。 “實驗探究”主要包括問題、證據、解釋、交流等要素。
4、科學心態和責任感:在認識科學本質和認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關系的基礎上,逐步產生正確的科學技術心態和責任感。 “科學心態與責任”主要包括科學本質、科學心態、科學倫理、STSE等要素。
二、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思考
日本教育家狄士道會曾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技能,而在于激勵、喚醒和啟迪。” 那么,如何才能在數學教學中更好地貫徹核心素質教育,讓核心素質教育落入數學教學之中呢? 基于當前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數學學科的實際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現就如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核心素質教育提出一些思考和分析。
1、物理課老師要認同核心素質
任何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念,要想得到貫徹落實,都必須得到班主任的認可。 為什么提出核心質量的概念? 核心素質是什么? 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么? 這種事情,必須要深入班主任的大腦,得到班主任發自內心的認可和認可。 只有意識到位,才能內化于心,才能體現于行動,才能自覺地落實到實踐中。
2、物理教學要啟發中學生的思維,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素質。
馬云曾說過:“一個人最需要學習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 我們的數學教學往往強調知識而不是過程、演繹和實踐。 在這樣的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中學生,往往有一種固定的心態,很容易讓你對數學的“森林”視而不見。
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學中,班主任通常先講解力的分解方法,再講解典型的例子,讓中學生大量練習鞏固。 至于為什么要分解力,如何進行分解力,如何運用分解力,班主任簡單提了一下。 這種方法的短期療效很明朗,但中學生的學科思維被“格式化”,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也隨之不復存在。
我曾經在我教過的初二學生中做過一個測試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下面是其中的兩道題。
問題一:物體上重力G=10N,AO繩與導向壁傾斜45°,BO繩水平,AO繩和BO繩懸掛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AO 和 BO 繩索的張力分別是多少?
話題二:如果你在野外樹林的深泥坑里開著卡車,發現此時無法向周圍的人求助,如果卡車里只有一根長繩子,怎么能你救自己了嗎?
對于topic 1,大部分中學生都可以用力的分解來估計出正確的結果,說明大部分中學生仍然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建模”問題; topic 2,同樣的知識還是考,但是只有少數中學生能解決,說明中學生其實已經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只知道機械解題,不會從數學遷移到解決問題的生活。
班主任在化學教學中除了教會中學生解決“建模”問題外,還應該啟發中學生科學思考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學會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后續學習和創新發展打下基礎。
三、物理教學要提高中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經歷過的才是最真實的,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數學教學中,由于涉及的知識面廣、概念具體、規則復雜、題目多變,中學生往往難以僅通過班主任老師理解。 為此,班主任在數學教學中要給中學生更多的實驗探索空間,讓中學生參與探索,激發中學生思考,最終使知識由具象化為形象化,思維化。從感性到理性。
例如,在探究“感應電壓的形成條件”的教學中,班主任可以示范“搖動‘繩子’發電”的實驗:讓兩個朋友搖動電線,觀察電線的擺動。靈敏的電壓表指針,可以感知地球磁場的存在和感應電壓的方向和大小的變化; 在“自感現象”的教學中,班主任可以讓中學生體驗“千人電擊”實驗:當開關被切斷時,中學生會感到強烈的電擊,讓中學生學生在自感現象發生時體驗線圈神奇的“魔力”; 在“液體表面張力”的教學中,班主任可以讓中學生進行“針漂浮液面”的實驗操作:每張桌子上有一根針和一個玻璃碗水,試著讓一根針懸浮起來在海面上,讓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索體驗液體表面張力超能的“力量”。
在教學中,中學生以新穎有趣的實驗為靈感,通過合作探究和參與親身體驗,讓中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化學回歸生活。 從而提高中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實現素養的全面發展。
4、物理教學要滲透化學思維方式,為中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化學課本包含了豐富的科學研究方法,但這種方法往往隱藏在數學知識中,需要我們數學課教師去充分挖掘,然后主動、自覺地滲透到知識的教學中。 例如,解釋中學數學規律最常見的方法是實驗歸納法、牛頓第二定理、楞次定理、光的折射定理等。此類規律的推導往往涉及這些步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推論。 而且,從來沒有人指責過這些方法。 這是科學教育的遺憾。 我們知道,歸納法是基于少量化學現象的普遍推論,推論是否可靠還需要大量的實驗驗證。 我們的教科書往往根據一個實驗現象輕易地得出一般性的推論,這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極不精確的。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對一個實驗現象進行推論后,班主任要有意識地列舉至少兩三個相似的現象,有時還要給出理論解釋。 比如:楞次定理,課本只給出了一個實驗,然后得出了一般規律,所以這個規律適用于各種情況。 我在教學中,在總結教材中的實驗結論后,再舉出兩個反例,讓中學生分析是否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最后讓中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推論,用反證的方法證明,如果不遵守楞次定理,電磁感應過程中能量不守恒,就會造成出現的永動機。 這時候中學生才真正上升到理論層面去理解楞次定理的必然性。
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對稱的思想,可以更加清晰地闡明物體的運動狀態和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 例如:在“牛頓第三定理”的教學中,中學生可以思考和討論斥力和反斥力同時形成和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的規律一條直線, , ,讓中學生深刻感受到作用力和反斥力之間明顯的對稱性。 又如在“垂直向上拋”的教學中,通過合作探究和學習,讓中學生總結感受上升和成長的對稱性。 借助垂直向上投擲的規律,解決與斜投擲相關的問題就容易多了。 鼓勵中學生感受化學過程的對稱性,有助于中學生清晰地理解化學過程,培養思維習慣。
五、物理教學要促進中學生哲學思維,培養科學心態
第一,用數學史育人。 數學的發展史,是人類認識自然、克服謬誤的歷史,是幾代科學家辛勤耕耘的歷史。 例如,“經典熱之父”牛頓的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證明了中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和求實的態度; 六年級法拉磨刀霍霍的事跡讓學生們明白了科學家追尋自然規律的辛酸; 居里夫婦為了提煉放射性元素鐳而寧愿被放射性輻射傷害的故事,也讓中學生理解了科學家為造福人類而奉獻的精神……讓中學生在物理教學中重溫這種歷史,除了讓中學生學習研究數學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讓中學生學習科學家堅忍不拔、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從而培養良好的品格。中學生,實現立德樹人。
第二,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評價人。 我們對科學家的評價仍然容易出現片面性,往往只指出事物的一方面而忽視事物的另一方面。 例如,當我們介紹伽利略、牛頓、開普勒、法拉第、愛因斯坦等化學家的貢獻時,我們都非常積極地評價他們的偉大成就; 但當我們提到亞里士多德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將其作為“反面教材”,忽視他的貢獻,甚至是“嘲笑”他。 雖然,在教學中提到亞里士多德的一些錯誤觀點時,可以進一步強調亞里士多德是古埃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克思稱他為最博學的思想家。 人們。 只有這樣,我們中學生才會用客觀、科學的態度去評價一個人,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懂得以寬容之心待人接物。
基于核心素質的數學課堂教學,素質重于習慣,思維重于接受; 自主重于灌輸,個性重于共性; 多樣性比單一更重要,融合比個性更重要; 創新比僵化更重要。
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 班主任的職責是教書育人。 教學不是提供推理,而是不斷引導中學生去思考。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
【參考】:
[1] 林崇德. 21世紀中學生核心素質研究,杭州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2016
[2] 邢鴻鈞. 數學教學論,上海大學出版社,上海,2015
[3] 劉樹勇. 通俗數學史,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