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準備目標
理解:分子間的相互斥力與固液氣三種狀態的關系; 熱的概念; 傳熱的概念; 比熱容的概念。
掌握:改變對象類型能力的兩種方法。
理解:分子熱運動理論; 分子間相互排斥; 內能的概念。
意志:借助分子熱運動解釋問題; 借助分子間斥力解釋問題; 比熱容的簡單估算; 借助比熱容來解釋問題。
1.思維導圖
2.知識梳理
知識點1:分子熱運動和分子間斥力
1.分子的熱運動
(1)分子動力學理論: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分子不斷地隨機運動,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2)熱運動:分子運動的速度與濕度有關。 水溫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
(3)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時,相互踩踏的現象稱為擴散現象。 固體、液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擴散。 溫度越高,擴散越快。
2.分子間斥力
分子間的吸引力和相互作用力同時存在。 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寬度距離變小,分子斥力充當主動力; 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寬度距離變大,排斥力充當吸引力。
如果分子寬度距離很大,則斥力幾乎為零,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二氧化碳具有流動性,容易被壓縮。
液體分子的寬度小于二氧化碳,大于固體。 液體分子間的斥力比固體小。 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
要點: 1、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隨機運動稱為分子的熱運動。 濕度水平是物體中分子熱運動強度的標志。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擴散速度越快。
2、分子間的吸引力和力同時存在,但外在表現不同:
(1)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間的距離變小,排斥力作為作用力。
(2)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間的距離變大,排斥力充當吸引力。
3、分子動力學理論的基本觀點:(1)普通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和原子組成的;
(2)物質中的分子不斷進行熱運動;
(3)分子之間存在吸引力和力。
4、正確認識擴散現象:(1)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時,相互步入;
(2)影響擴散速度的激勵因素:體溫;
(3)擴散現象表明,所有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斷地隨機運動。
知識點2:內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稱為物體的內能。
(1)分子動能:分子不斷地做不規則的熱運動。 物體中大量分子做隨機熱運動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分子動能。 物體越熱,分子運動越快,動能越大。 對于同一物體(物質狀態不變),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2)由于分子間有一定的距離和一定的斥力,因此分子具有勢能,稱為分子勢能。 當分子寬度改變時,物體的體積也會改變,其內能也會改變。 所以分子勢能與物體的體積有關。
(3)物體內能的大小:物體的內能與其質量、溫度、體積和物質狀態有關。
一切物體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隨機地運動,無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什么形狀和體積、無論溫度高還是低,分子之間都存在分子力。 因此,所有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
2、內能的變化:物體有傳熱和做功改變內能; 傳熱是能量的傳遞,功是能量的轉換。 這兩種方法相當于改變了物體的內能。
1)做功:當外界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內能會減少(例如:摩擦產生的熱量); 如果物體對外做功,則物體的內能會減少(例如:通過活塞將空氣泵入盛有水的燒杯中,當活塞移動時,燒杯中瓶口會跳動,出現“白霧”) 。 本質:能量從一種能量(其他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內能)。
2)傳熱:只要物體之間或同一物體不同部分之間存在溫差,就會發生傳熱,直至溫度看起來相同(即沒有溫差)。 當物體吸收熱量時,其內能減少; 當物體釋放熱量時,其內能會減少。
3、熱量(Q):在熱量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量稱為熱量; 在國際單位制中,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符號是J。
4、內能和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它們可以相互轉化。 整個物體可以處于靜止狀態,沒有動能; 整個物體也可以處于相對高度為零的位置而沒有勢能,但它必須具有內能。 物體可以同時具有內能和機械能。
5、熱、溫度、內能:“熱無法容納,溫度無法傳遞,內能無法計算”。
1) 熱量是一個過程量。 只有當發生傳熱過程、發生內能傳遞時,才會討論熱量問題。 因此,物體本身沒有熱量,無法說出一個物體有多少熱量,更不可能比較兩個物體的熱量。
2)內能是一個狀態量,是無法檢測到的,所以不能說一個物體有多少內能。
3)傳熱過程中,熱量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但不能說低溫物體的空氣溫度傳遞到高溫物體。
要點: 1、內能和溫度:同一物體的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當物體溫度降低時,內能減少,內能減少,但體溫不一定降低。 例如,在晶體熔化的過程中,物體吸收熱量的內能減少,而水溫保持不變。
2、傳熱:
(1)發生條件:溫差。
(2)方向:能量從低溫物體向高溫物體傳遞。
(3)結果:物體的溫度相同。
(4)精:內能的轉移。
3、熱量:在熱傳遞中,傳遞的能量稱為熱量。 也就是說,“熱量”是一個過程量,只能說它“吸收”或“釋放”熱量,而不能說一個物體富含熱量。 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J)
4、做功:當外界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內能減少; 當物體對外做功時,物體的內能減少。 工作的本質是能量的轉化。
知識點3:比熱容
1、比熱容 (1)在熱量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量稱為熱量。 當兩個不同溫度的物體相互接觸時,低溫物體的內能減小,高溫物體的內能減小; 當物體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內能會減少,當物體對外做功時,物體的內能會減少。
(2)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物質的種類和狀態有關,與物質的質量、溫度、放熱和放熱無關。
(3)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其數學意義為:水溫每下降1℃,1kg水吸收的熱量為4.2×103J。
2. 卡路里的簡單估算
熱量估算:(1)放熱量:Q吸收=cm△t=cm(t-t0); (2)吸熱量:Q釋放=cm△t=cm(t0-t)。
其中:Q吸收——吸收的熱量,單位:焦炭(J),Q釋放——釋放的熱量。
c——比熱容,單位:焦耳每千克攝氏度(J/(kg·℃))
m——質量,單位:千克(kg)
△t——體溫變化(體溫下降或升高),單位:攝氏度(℃); t0—初始體溫,t—結束溫度。
要點: 1、比熱容是物質本身的一種性質:
(1)同一物質在同一狀態下的比熱容與其質量、吸收(或放出)熱量和溫度變化無關。
(2)同一物質在不同狀態下比熱容不同,冷水和水的比熱容不同。
2、水的比熱容較大,為4.2×103J/(㎏·℃)。 主要性能:
(1)由于水的比熱容較大,一定質量的水下降(或減少)和一定濕度吸收(或釋放)較多的熱量。 我們使用水作為冷卻劑和加熱劑。
(2)由于水的比熱容較大,一定質量的水吸收(或釋放)較多的熱量,而自身溫度變化不大,有利于氣候調節。 夏天,陽光照射在水面上,隨著氣溫的下降,海水吸收了大量的熱量,所以人們搬到海邊時不會覺得很熱; 氣溫還不算低,所以搬到河邊的人并不覺得很冷。
測試點一:分子熱運動理論和擴散現象
【準備策略】1. 所有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斷地做無規運動,這些無規運動稱為分子的熱運動。 物質分子的熱運動與濕度有關,水溫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
2、分子熱運動和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指不同物質相互接觸時能夠相互步入的現象。 擴散現象是分子熱運動的結果。
(1)擴散只能發生在不同物質之間,而不能發生在同種物質之間。 例如:冷水和冷水的混合,雖然熱水分子和冷水分子可以互相進入,但并不是擴散現象。
(2)擴散現象可以反映分子的隨機運動。 肉眼可以觀察到的分子聚集體在外力作用下的機械運動,例如污垢顆粒、霧中的顆粒、灰塵中的顆粒,并不是擴散現象。
(3)擴散是人類可以直接觀察或感知的宏觀現象; 分子的隨機運動是人類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微觀現象。 因此,不能說“觀察到分子的隨機運動”,或者“分子的擴散現象”。
測試點2:分子間的相互排斥
【備注】相鄰分子之間存在相互吸引力和作用力; 實際上表達的是分子吸引力和作用力的合力,稱為分子力; 分子間的吸引力和作用力都與分子寬度有關。
1、實心短毛之間的距離很小,相互排斥力很強。 分子只能在某個位置附近振動,因此它們既有一定的體積,又有一定的形狀。
2、液體短毛之間距離小,相互排斥力強。 它以分子團的形式存在。 分子可以在某個位置附近振動,但分子團可以相互穿過。 因此,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但具有流動性。 ,形狀隨容器而變化。
3、二氧化碳分子之間的距離很大,相互斥力很小,每個分子幾乎可以自由移動。 所以二氧化碳既沒有固定的體積,也沒有確定的形狀,它只能達到充滿整個空間的程度。
4、均質物質由于分子間的吸引力而難以被拉伸; 由于分子間的作用力,液體很難被壓縮。 液體由于分子間的吸引力而能保持一定的體積。
考點三:內能概念
【備注】1. 內能是材料分子的熱動能,它是由材料內部條件決定的。 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系統儲存的能量是所有微觀粒子的各種能量的總和,即微觀粒子的動能、勢能等的總和。 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隨機運動與空氣溫度直接相關。 物體內部熱運動的大量粒子之間也存在動能和勢能。 動能和勢能的總和稱為內能。
在了解物體的內能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內能是指物體的內能,不是分子的內能,更不是某些分子和少數分子所具有的內能。 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所共享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因此簡單地考慮分子的動能和勢能是沒有意義的。
(2)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
(3)內能無法測量。 我們只能比較物體內能的大小,但無法確定這個物體有多少內能。 由于內能是物體所有分子能量的總和,因此很難宏觀測量。
2.影響內能的激勵:
(1)溫度是影響物體內能的最重要因素。 同一物體的溫度越高,其內能就越大。 物體的內能還受到質量、材料、狀態等因素的影響。
(2)物體的內能與其質量有關。 當室溫一定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分子數量越多,物體的內能就越大。
(3)物體的內能還與其體積有關。 當儲存質量一定時,物體的體積越大,分子間的勢能越大,物體的內能也越大。
(4)同一物質在不同狀態下具有不同的內能。
3、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4、綜上所述,可以概括為“溫度無法傳遞,熱量無法容納,內能無法計算”。
測試點4: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備考攻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傳熱。
1、工作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物體對外做功,物體本身的內能會減少。 例如,藥物爆燃后形成的氣體將外殼推出后,氣體的內能會減少,內能會轉化為機械能; 二是外界會對物體做功,物體本身的內能會減少。 例如,壓縮空氣后,空氣的濕度會降低。 會下降,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常見現象有:冬天搓手取暖、用磨盤磨刀、太空中的恒星碎片落入大氣層變成流星、用氣泵給輪胎打氣、反復彎曲鐵絲取暖、氣瓶內的二氧化碳被壓縮、溫度下降; 鉆木取火、水蒸氣對鍋蓋做功使水的內能減少等。
2. 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 如果將手放在加熱板上,手會感到溫暖; 用冷水袋暖手; 在陽光下感到溫暖; 熱水; 手被鋁鍋燙傷; 將食物放入冰箱冷卻; 太陽會暖和被子等待。
測試點五:比熱容的概念及應用
【備注】1、某種物質在室溫下下降時,所吸收的熱量與其質量與下降溫度的乘積之比,稱為該物質的比熱容,用符號表示C。
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因此某種物質的比熱容不會因該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而變化,也不會因質量或量的多少而變化溫度變化。 也就是說,比熱容的大小只與物質的種類及其狀態(固態、液態、氣態)有關,與物質的質量和溫度的變化無關。
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容的單位為:焦耳每千克攝氏度,符號為J/(kg·℃)。
2、比熱容與物質的種類和物質的狀態有關。 不同的物質通常具有不同的比熱容。 對于同一物質在同一狀態下,比熱是一個恒定值。 如果物質狀態發生變化,比熱容的大小就會急劇變化,如水變成冰。
3、水的比熱容大。 這意味著當水被同等加熱或冷卻時,水的溫度變化較小。 水的這一特性對氣候影響很大。 在相同日照條件下,沿海地區夜間氣溫下降速度比內陸地區慢,沿海地區夜間氣溫上升幅度較小。 因此,三天期間,沿海地區氣溫變化較小,內陸地區氣溫變化較大。 一年中,冬季內陸比沿海熱,夏季內陸比沿海冷。
水的比熱容大的特點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被利用。 汽車底盤、發電機等機械在工作時會產生熱量,一般采用循環水冷卻。 夏季也常用冷水加熱。
4、比熱容的應用
(1)與相同質量的其他物質相比,水的比熱容是常見物質中較大的。 動物體內約70%是水,如牛。 與相同質量的其他物質相比,水吸收(或放出)相同量的熱量,溫度下降(或降低)相對較小。 體型較大的溫血動物體內水分較多,這對于維持自身體溫具有優勢。
(2)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命離不開沸水。 冬天,人們利用冷水流過散熱器來取暖。 使用冷水是因為相同質量的水與其他物質相比增加了相同的溫度,因為水的比熱容大,水釋放的熱量較多,所以使用冷水流過散熱器用于加熱。
(3)板栗炒的時候加石子有什么作用? 炒栗子時,栗子表面與火鍋的接觸面積很小,不利于傳質。 石子尺寸小,可以填充栗子之間的空隙,加熱后的石子大大減少了與栗子的熱交換面積,使栗子受熱均勻。 另外,石頭的比熱容較小,放熱時溫度上升較快,可縮短油炸時間。 它還可以節省能源。
(四)城市培育花卉、植物、行道樹,增加綠地覆蓋率,修建人工湖,擴大水域面積,極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讓全體居民享受到“綠化”帶來的實惠。綠色城市”。 從數學角度看,花草樹木對聲音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人工湖的建設,由于水的比熱容較大,在吸收或釋放熱量時分子熱運動定義和應用,水的溫度變化小,即溫差小,具有恒溫效果。
(5)初夏,烈日炎炎,泳池邊的水泥地面熱得燙腳,但泳池里的水卻沒有那么熱。 水的比熱容越大分子熱運動定義和應用,水的溫降越小。 由于這個原因,泳池水的溫度比混凝土低,所以泳池旁邊的水泥地面在烈日下燙到腳,而泳池里的水卻不是很熱。
測試點6:比熱容的估算
【備考攻略】簡單估算卡路里
熱量估算:(1)放熱量:Q吸收=cm△t=cm(t-t0); (2)吸熱量:Q釋放=cm△t=cm(t0-t)。
其中:Q吸收——吸收的熱量,單位:焦炭(J),Q釋放——釋放的熱量。
c——比熱容,單位:焦耳每千克攝氏度(J/(kg·℃))
m——質量,單位:千克(kg)
△t——體溫變化(體溫下降或升高),單位:攝氏度(℃); t0—初始體溫,t—最后溫度和濕度。
測試點7:比較物質的放熱能力
【備考策略】 1.實驗內容 【實驗目的】探究不同物體的放熱能力。
【實驗設備】同一套鐵凳、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兩套攪拌器、火柴、秒表、水和另一種液體(如煤油)。
【實驗步驟】 1、按照示意圖組裝設備。
2. 取同質量的水和煤油(60g)。 待溫度穩定在室溫后(控制兩種液體的初始溫度相同),測量兩種液體的溫度,記錄在表中。
3、點燃酒精燈,同時加熱水和煤油,加熱時間為5分鐘,測量此時兩種液體的體溫,并記錄在表格中。
4. 實驗表格(參考數據)
物質類型
質量/克
初始溫度/℃
恒溫/℃
溫升/℃
加熱時間(分鐘)
水
60
20
40
20
5
煤油
60
20
56
36
5
……
5、整理設備。
【實驗推論】相同質量的水和另一種液體(如煤油)吸收相同量的熱量,煤油的溫度會下降更多。
2、檢查內容
研究領域
解決思路
兩種設備都有相同的用途
液體在相同的時間內吸收相同的熱量
對兩臺設備進行相同的控制
保證實驗推論的可靠性,酒精燈火焰的大小、液體的質量和初始溫度
實驗技能
控制變量
兩種液體吸熱能力的反映是什么?
室溫下降
實驗中不斷攪拌液體的目的
液體上方和下方空氣溫度均勻
想讓水和煤油的最終溫度相同怎么操作
繼續將水加熱
相同溫升的液體吸收更多的熱量
水
哪種液體的放熱能力最高?
水
表達不同物質釋放熱量能力的數學量
比熱容
卡路里吸收估計
借助比熱容公式進行估算
安裝順序
自下而上
聚焦學習、數學、#化學怪奇#,更多精彩內容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