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第=page11頁,共=33頁試題第=page11頁,共=33頁4.3科學(xué)探究:平面鏡成像(1)2021-2022學(xué)年教科版數(shù)學(xué)八年級下冊姓名:一、實驗題1.小紅朋友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兩支相同的蠟燭、白紙、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燃起蠟燭A后,她發(fā)覺在玻璃板的前面出現(xiàn)蠟燭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燃起的同樣的蠟燭B置于像處,發(fā)覺該蠟燭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所示;(1)玻璃板應(yīng)當(dāng)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目的是為了;使用相同的兩支蠟燭,目的是為了;(3)小紅在B蠟燭的燭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選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燃起;(4)悉心的小紅透過玻璃觀察蠟燭的像時,看見在像的旁邊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有部份重疊的像,出現(xiàn)兩個像的緣由是;(5)為了使成像更清晰,小紅選擇了鍍膜的玻璃板,則鍍膜兩側(cè)對著。(選填“蠟燭A”或“蠟燭B”)2.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圖。(1)實驗室提供了薄厚不同的兩塊玻璃板,你應(yīng)選擇(選填“厚”或“薄”)玻璃板進(jìn)行實驗;(2)在矗立的玻璃板前燃起蠟燭A,拿(“點燃”或“未燃起”)的相同蠟燭B矗立在玻璃板后邊聯(lián)通,人眼仍然在玻璃板的(選填“前側(cè)”或“后側(cè)”)觀察,直到蠟燭B和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些確定像與物大小關(guān)系的方式是(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取代法”);(3)實驗時,將蠟燭A漸漸遠(yuǎn)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4)移去蠟燭B,在其原先位置上放置一塊光屏,光屏上選填“能”或“不能”)呈現(xiàn)蠟燭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
3.小桂借助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再將玻璃板豎直立在白紙上。(1)實驗時,不采用平面鏡而采用透明玻璃板,除了能觀察到蠟燭的像,也易于;(2)把一支燃起的蠟燭A豎直立在玻璃板上面,再拿一支外型完全相同的(選填“點燃”或“不燃起”)的蠟燭B豎直立在玻璃板后邊聯(lián)通,直至看起來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3)如圖乙所示,一枚硬幣放到豎直的平面鏡前,硬幣的像在a處;將平面鏡平移至如圖丙所示的位置時,硬幣的成像情況是(選填字母代號)A.硬幣成像在a處B.硬幣成像在b處C硬幣成像在c處D.硬幣未能通過平面鏡成像(4)小桂將硬紙板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如圖丁所示,用以進(jìn)行“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實驗,硬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兩側(cè)紙板可繞ON向后轉(zhuǎn)動,如圖丁所示,可得推論是。4.朋友們在學(xué)習(xí)光學(xué)知識時做了如下實驗:實驗一: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器材如圖甲圖所示(1)實驗中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目的是。(2)聯(lián)通玻璃板后的蠟燭B,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移開蠟燭B,用白紙做屏幕置于該位置,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選填“虛”或“實”)像。
實驗二:“探究光的反射定理”。在實驗過程中,將紙板傾斜,如圖乙所示,讓光線仍貼著紙板沿AO方向射向鏡面,此時紙板上不能看見反射光線,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選填“仍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nèi)。5.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中。小陽借助如圖甲的器材進(jìn)行了以下操作。(1)將一張白紙置于水平桌面上,將玻璃板與紙面放置。沿玻璃板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玻璃板的位置。(2)將一支燃起的蠟燭A置于玻璃板的后面,借助_____(選填“點燃”或“未燃起”)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邊找尋并記下蠟燭A的像的位置。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guān)系,蠟燭B應(yīng)與蠟燭A大小。(3)聯(lián)通燃起的蠟燭A,再做兩次實驗,在白紙上記錄像與物對應(yīng)點的位置如圖乙所示。將白紙順著放置玻璃板的直線折疊平面鏡成像教學(xué)設(shè)計一等獎,發(fā)覺點A1和B1,A2和B2平面鏡成像教學(xué)設(shè)計一等獎,A3和B3基本重合,說明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4)小陽拿走蠟燭B,把光屏置于像的位置,這時應(yīng)當(dāng)(選填“透過”或“不透過”)玻璃板觀察,發(fā)覺光屏上沒有像,這說明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是像。6.小龍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提供如下器材:光具座、刻度尺、一張大白紙、記號筆、兩支相同的蠟燭、無色透明薄玻璃板一個、茶色透明薄玻璃板一個、光屏一個。
(1)為了獲得較好的實驗療效,應(yīng)選擇透明薄玻璃板;(2)用光具座完成本實驗比較便捷,由于其上的刻度值以便比較關(guān)系;(3)實驗中,通過多次觀察燃起的蠟燭的像與沒燃起的蠟燭完全重合的現(xiàn)象,得出“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的推論。這些確定像和物大小關(guān)系的研究方式是。(選填字母)A.轉(zhuǎn)換法B.控制變量法C.等效取代法7.借助圖甲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1)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再將玻璃板矗立在白紙上,把燃起的蠟燭A置于玻璃板上面,拿(選填“點燃”或“未燃起”)的蠟燭B矗立在玻璃板后邊聯(lián)通,直到看起來蠟燭B跟完全重合;(2)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虛實,將一張白卡片豎直置于蠟燭B所在的位置,應(yīng)在玻璃板(選填“前”或“后”)面觀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3)圖乙是小明某次檢測蠟燭A到平面鏡的距離為;將蠟燭緊靠玻璃板一些,像的大小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若將玻璃板向左傾斜,如圖丙所示,觀察到蠟燭A的像大致位置在圖中的(選填①或②)處。8.小亮和小杜一起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1)實驗中,小亮在水平桌面的白紙上矗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主要是借助玻璃板透明的特征,以便確定像的。
(2)如圖甲所示,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燃起的蠟燭A,接著小亮拿另一支外型相同的蠟燭B,矗立著在玻璃板后邊聯(lián)通,他的雙眼應(yīng)在蠟燭(選填“A”或“B”)側(cè)觀察,直至看起來蠟燭B跟蠟燭A的像完全,記錄下A、B的位置,此過程也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的大小。實驗中用B蠟燭取代A蠟燭的像,這些技巧稱作(選填“等效取代法”或“轉(zhuǎn)換法”)。(3)如圖甲所示,聯(lián)通燃起的蠟燭A分別到C、D、E點,重復(fù)(2)中的操作,記錄下蠟燭B的位置對應(yīng)為C1、D1、E1點,用直線將C、D、E和C1、D1、E1分別聯(lián)接成三角形,將紙沿OO1對折,發(fā)覺兩個三角形幾乎重合,此現(xiàn)象說明平面鏡成的像。(選填下方序號)A.是實像B.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C.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和物體連線與鏡面垂直(4)小杜學(xué)完平面鏡的知識后,想確定屋內(nèi)鏡子成像的反射面,她將筆尖貼近鏡面A,如圖乙所示,發(fā)覺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說明(填“A”或“B”)是反射面。9.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的實驗裝置。(1)實驗中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是為了。
(2)在豎直的玻璃板前燃起蠟燭A,將(填“點燃”或“不燃起”)的相同蠟燭B在玻璃板前面聯(lián)通,發(fā)覺蠟燭B可以與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此現(xiàn)象表明像與物。(3)經(jīng)過多次實驗,分別記錄蠟燭A、蠟燭B在紙上的位置如圖乙所示,沿玻璃板在紙上的位置將紙對折,發(fā)現(xiàn)B1與A1、B2與A2、B3與A3……位置重合,可得出: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guān)于對稱。(4)將紙板放在像的位置,難以直接在紙板上觀察到像,說明所成的像是像。(5)實驗結(jié)束后,小明無意間從平面鏡中看見旁邊墻壁石英鐘的像如圖丙所示,這時的時間是下午。(6)實驗中若豎直向下聯(lián)通玻璃板,像的位置(填“改變”或“不改變”)。10.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圖,用此實驗裝置可以探究:像與物大小的關(guān)系;像與物到平面鏡距離的關(guān)系;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1)選用刻度尺的作用是為了易于比較(選填、或);(2)選用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選填、或);(3)在借助蠟燭B確定出蠟燭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接收到蠟燭A的像。
(選填“能”或“不能”)11.如圖,在研究平面鏡成像實驗中:(1)用透明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的目的是為了能確定像的。(2)取兩只相同蠟燭的目的是為了能比較像與物的。(3)實驗過程中,假如在平面上無論如何聯(lián)通蠟燭B,都未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緣由可能是。(4)經(jīng)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A'、B'、C'與物A、B、C對應(yīng)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推論,接出來小明應(yīng)當(dāng)進(jìn)行的操作是:。12.如圖是小聰朋友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時的實驗裝置(A和B完全相同)。請完成:(1)為了提升實驗的精度和療效,M應(yīng)當(dāng)是一塊(選填字母序號);A.2mm厚的平板玻璃B.1mm厚的平板玻璃C.1mm厚的平面鏡(2)小聰將蠟燭A漸漸遠(yuǎn)離M時,它的像的大小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若在M的一側(cè)緊靠M處擋一張黑紙,通過(選填“能”或“不能”)聽到蠟燭A的像;(4)實驗中,若將玻璃板往右傾斜,如圖所示,則觀察到蠟燭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圖中的(選填“B”或“C”)處;(5)小聰發(fā)覺,無論如何聯(lián)通蠟燭B都不能使蠟燭A的像與蠟燭B完全重合,其緣由可能是。
二、作圖題13.如圖所示,S是一個點光源,它發(fā)出的一條光線經(jīng)平面鏡MN發(fā)射后經(jīng)過點A,試做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14.如右上圖所示,S為光源,S′為S在鏡中的像,一條反射光線經(jīng)過A點,試畫出該光線。15.如圖,AB、CD是由光源S發(fā)出的兩條光線,請先確定光源S的位置,之后用對稱法補(bǔ)充光路。16.如圖所示物體置于平面鏡前,請按照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做出在平面鏡中的像。17.圖甲中,牙醫(yī)利用平面鏡觀察臼齒的反面。請在圖乙中畫出能反映此過程的光路圖。答案第=page11頁,共=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22頁參考答案1.豎直以便確定像的位置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guān)系不可能玻璃板太厚蠟燭A2.薄未燃起兩側(cè)等效取代法不變不能虛3.確定像的位置不燃起A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右側(c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以便確定像的位置虛仍在5.垂直未燃起相等相等不透過虛6.白色像和物的位置C7.未燃起蠟燭A的像后3.74不變②8.位置A重合相等等效取代法CB9.便捷確定像的位置不燃起大小相等鏡面虛10∶35不改變10.②①不能11.位置大小關(guān)系玻璃板傾斜放置測出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并進(jìn)行比較12.B不變能C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13.14.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