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作優秀的課件是一項相對復雜的任務。 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制作課件,制作什么樣的課件呢? 這主要取決于實際情況。 如果教師的操作水平一般但使用量較大,課件在制作過程中就能做到及時、實用、有趣。
關鍵詞:課件制作時效性
計算機輔助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大多數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 課件的使用日益成為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 因此,如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制作出優秀的課件就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這里我結合我個人的實踐經驗簡單談談制作課件的一些經驗:
1.課件既要精美又要實用
(一)精致
計算機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可以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多樣的感性材料、生動的圖畫、規范逼真的情境讀物、悅耳的音樂背景、有趣的益智游戲。 ,把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出擊,讓學生會學、愿意學、樂學。 但有些教師不注重課件制作的精美程度,制作的課件花哨、雜亂,不僅大大降低了課件的效果,有時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教學。
(二)實用性
利用課件輔助教學確實可以為教學注入活力,但如果使用不當、過度,有時會成為教學的干擾源什么是課件怎么做的,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因此,我們在使用課件進行教學時,切不可華而不實,嘩眾取寵。 在設計制作課件時,要注重實用性。
1、課件旨在提高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有兩層含義: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意味著借助CAI,教學更加輕松、省力;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多的東西。 合理利用“課件”可以優化這些因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設計并在課件中插入視頻片段什么是課件怎么做的,以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學效率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最終目標。 在課件中運用二維、三維動畫技術和視頻技術,可以將抽象、深奧的知識簡化、形象化,拉近客觀對象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轉動鐘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然而,通過課件輔助教學,孩子們可以通過玩來學習。 不到二十分鐘,學生們就學會了一切。 教師還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引導學生自己設定時間、自己讀書時間、自己寫字時間等,充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2、課件簡潔、直觀。
在教育領域,無論哪個學科,一般都可以實施多媒體輔助教學。 但對于那些用常規教學方法就能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內容,就沒有必要用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因為那樣只會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黑板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標志,仍有一些方面是現代教學媒體所無法替代的。
3、以服務教學為前提
多媒體本身只是一種教學工具,CAI課件的作用只能定位為“輔助”。 因此,無論使用什么課件,都必須以服務教學為前提。
很多老師制作的課件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演示的。 其實這種課件最不實用。 如果其他老師使用你的課件,一定是遵循你的教學思路,沒有體現出自己的教學特色。
2.課件制作流程
綜合考慮以上五點,制作出優秀的課件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 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制作課件,制作什么樣的課件呢? 這主要取決于實際情況。 如果教師的操作水平一般但使用量較大,課件在制作過程中就能做到及時、實用、有趣。
確定目的,確定教學設計,設計課件框架。 確定要使用的軟件類型。 課件內容編寫。 材料的選擇和加工。 運行、修改和應用。
3、合適的課件制作軟件
目前可以制作課件的軟件有很多。 比較常用的有:、、Flash、課件大師等,其中易學、易懂、易操作,非常適合初級用戶操作。 缺點是缺乏各種特效,動畫制作能力差,交互能力差。 它交互功能強大,直觀易學,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課件制作軟件之一。 在選擇軟件時,應根據制作者的實際情況和課件的制作需要,取各軟件的長處,單獨使用或與多個軟件結合使用,才能創造出最滿意的效果。
4.課件的共同特點
難道說制作技術復雜、制作技巧高超的課件就是優秀的課件嗎? 不,制作精良的課件應具有以下共同特點:(1)操作簡單,課堂教學時效性和實用性強; (2)體積小、運行平穩。 (3)友好的互動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4)圖形、文字、聲音、圖像的適當組合,具有較高的藝術品質,激發學生的興趣。
5、課件需要經過多重測試流程
當我們完成課件制作后,需要進行多次調試、試驗、修改、改進,以保證課件的順利運行。 如果我們制作的課件只能按順序進行,那么如果在課堂上按錯了按鈕,一切都會出錯,或者某個環節必須等待演示完成才能進行下一個環節。 這樣的課件比較粗糙。 使用到最后,人們會感覺整個教學過程不順利,影響課堂效率。 因此,我們在課件中應該盡量避免這些錯誤。
總之,課件的制作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 優秀的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于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潛力,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
[1]謝芳《健康職業教育》2009年第18期
[2]任春良、卜健《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