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能力的內涵、要求和結構
朱行健1 盧建龍2
(1.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促進中心,天津;2.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南京)
摘要:通過對某中考物理模擬試卷的大數據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建立物理因素模型。 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了模型的可接受性。 將回答特定測試問題時的思維表現與測試結果進行比較。 各要素相互對應,概括了體能要素的內涵、要求和結構。
關鍵詞:體能內涵結構
提出 1 個問題
物理學科能力是指學生順利完成物理知識學習活動和相關物理問題解決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穩定的心理特征[1]。 2019年1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前置工作的意見》(教機[2019]15號)指出,“試題的準備不能只注重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重點考察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 為此,南京師范大學陸建龍教授領銜的全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能力研究小組在思辨和命題實踐的基礎上構建了我國初中學業水平。 考試物理能力要素的框架,即初中物理能力由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組成[3]。 然而,該文獻并沒有回答以下問題:第一,這樣建立的身體能力要素不依賴大數據數學建模的經驗支持是否正確? 二、上述能力的含義、具體要求和表現水平是什么? 第三,試卷中各個能力級別的分數比例多少合適? 一旦明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根據具體試題來確定所測的能力屬性,從而進一步確定試卷的能力結構。 為此,全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能力研究課題組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
2、研究過程
2.1 研究思路
由于回答一個測試問題可能會使用多種能力,那么哪種潛在能力是主要的呢? 如果這個問題不明確,不同的老師對同一道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在能力判定時會出現不同的主觀答案。 全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能力課題組以某省2020年中考試題為例,邀請了兩名具有20年以上教學經驗的省級初中物理骨干教師對每項考試進行分類本套試卷中的問題。 他們的分類結果表明,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分類基本一致,而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分類幾乎相差一半。 基于這樣的不同理解,我們以2020年5月在某城市舉行的中考模擬試題為研究對象。 我們針對本套試卷建立了全市4718名學生的答題數據庫,并利用SPSS統計軟件采用探索性因素聚合。 采用類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 基于聚類分析數據處理的因素分類結果,找到因素分類對應的試題,建立體能要素的數據經驗模型。 然后使用MPLUS軟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檢查建立的體能要素模型是否正確。 最后,通過對試題答題過程中行為表現的具體分析,總結了試題的主要能力因素和層次,進一步總結了能力的內涵、具體要求和結構。
2.2 試卷概述
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 總共有 28 個問題。 題型共三類,其中選擇題12道、填空題8道、回答題8道。 答案題又分為1道繪圖題。 (分為3道小題)、5道實驗與探究題、2道計算題。 具體題型及題數如表1所示:
表 1:問題類型和問題編號
項目
多項選擇題
填空
回答提問
繪畫
實驗與探究
計算
問題數量
12
問題編號
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
21。
22、23、24、25、26。
27,28
2.3 數據處理
2.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數據處理。 試卷難度為0.67,基本符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 試紙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925,表明試紙的信度很好。 KMO 檢驗和 球形度檢驗結果如表 2 所示,KMO 檢驗系數為 0.983, 球形度檢驗對應的概率 Sig.=0.00,表明試卷具有較高的效度,且數據本試卷可用于因子分析。 。
表 2:紙質 KMO 和 球測試
KMO 和 測試
KMO 抽樣適宜數量。
.983
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58887.432
自由程度
第378章
意義
.000
使用 SPSS 統計軟件通過探索性因子聚類處理數據。 所得的碎石圖如圖 1 所示,系譜圖如圖 2 所示。
圖1 探索性因子聚類分析斜線圖
圖2 探索性因子聚類分析譜系圖(使用平均連接)
碎石圖顯示試卷考察了 5 個主要因素。 因素6考察的因素較弱,數據解釋力不強。 譜系圖顯示了哪些試題測試了相同的因素,并且這些因素可以從低到高分為不同的級別。 具體題號和水平因子從低到高見表3。
表3 因子分析由低到高水平
因素
問題編號
數字
問題類型
因素1
2, 18, 1, 11, 7, 3, 6, 16, 17, 5
10
3個填空,7個選擇
因素2
8, 10, 4, 15, 9, 12
1 填空,5 個選項
因素3
20, 25, 22, 24, 19, 14
3 次填空,3 次實驗探索
因素4
13, 23, 21, 27
填空1次、繪圖1次、實驗研究1次、計算1次
因素5
26
1 實驗研究
因素6
28
1 計算
進一步分析譜系圖可知,因子2包含因子1,可以認為是某個因子的兩個不同級別,記為因子1。從傳統題型來看,主要由選擇題和填空題組成- 空白問題; 因為因素5只有一個試題,是一個獨立因素,比較容易分析。 因此,首先分析因素5。 因素5的問題26是一個實驗探索性問題,這表明實驗探索性問題指向了一個潛在因素。 因子5包含因子3和因子4中的某些因子可以被認為是某個因子的三個不同級別。 因子 3 有 3 個實驗探究問題,因子 4 有 1 個實驗探究問題,因子 5 是全卷實驗探究問題。 性別試題因子中測試的試題級別最高,因此因子3、因子4中的實驗探究題和因子5中的實驗探究題記為元素3; 因子4包含因子3,除實驗和探究題(已包含在要素3中)外,共6題(包括4道填空、1道繪圖和1道計算)。 因素 6 是整篇論文的最后一個問題。 由于其解釋力較弱,不能單獨作為潛在因素使用。 同時考慮到本題是一道計算題。 這個問題被整合到因素 3 和因素 4 中進行更高層次的分析。 除了實驗探索性問題外,其他潛在因素3、4、6也可以認為是另一個因素。 將這三個不同水平記為要素2。此時,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的物理檢查因素模型如表4所示。
表4 物理試卷考試因素模型分析
元素
因素
問題編號
數字
問題類型
因素1
2, 18, 1, 11, 7, 3, 6, 16, 17, 5
10
3個填空,7個選擇
因素2
8、10、4、15、9、12
1 填空,5 個選擇
因素3
20、19、14
3 填空,
因素4
13、21、27
填空1次、繪圖1次、計算1次
因素6
28
1 計算
因素3
22, 24, 25
3 實驗研究
因素4
23
1 實驗研究,
因素5
26
1 實驗研究
2.3.2 驗證性因素分析
上表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六因素結合傳統題型的基礎上,建立了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試卷的三因素分析模型。 那么,這樣的三因素模型合理嗎? 為此,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軟件MPL??US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 具體模型擬合指標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擬合指標
X2
df
TLI
CFI
航空工業協會
商業銀行
SRMR
均方根誤差分析
2661.873*
第347章
0.957
0.961
.588
.533
0.023
0.038
使用 MPLUS 構建一階模型。 模型擬合指標及評價標準如下:近似均方根誤差RMSEA<0.050,越小越好; 標準化殘差平方和SRMR的平方根<0.08,越小越好; -劉易斯指數TLI>0.900,越接近1越好; 比較擬合指數CFI>0.900,越接近1越好[4]。 從表5可以看出,模型擬合指標良好,即物理試卷由三要素組成,表4的模型可以接受。
3 中考物理試題能力因素及行為表現水平分析
為了確定中考試題的能力要素和表現水平,我們將根據具體的試題答案,對答題時的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將試題與表4建立的模型因子類別進行對應,探究試題所測試的能力要素和表現水平。 表4建立的模型中,可以初步確定第三個要素為實驗探究題型,考驗實驗探究能力。 至于要素1和要素2測試什么,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試題的能力要素和表現水平的確定基于新修訂的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5]。 同時,實驗探究能力是指科學探究的主要程序。 選擇樣題時,盡量選擇初中物理中常見的不同風格、有代表性的試題類型進行分析。
3.1 因素1問答行為分析
1涉及的題型為7道選擇題和3道填空題。 選擇一種常見問題類型進行分析。
例1.(試卷第2題)中國古代詩詞諺語蘊含著豐富的聲學知識。 以下哪項理解是正確的?
A、“大鼓仍需重錘敲擊”是指聲音的大小與頻率有關。
B、《誰家玉笛暗飛》中的笛聲是由笛管振動產生的
C、“聞聲識人”的依據是不同的人的聲音有不同的音色。
D、“不敢大聲說話,恐嚇天人”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高音。
本題通過古詩詞考查學生的物理知識。 這是一種基本上在高中入學考試中使用的題型。 本題考查樂音的特征,要求學生根據其特征進行識別,并達到識別的程度。 這個因素可以被視為較低理解水平的測試目標。
3.2 因素2問答行為分析
2涉及的題型為5道選擇題和1道填空題。 選擇常見問題類型進行分析。
例2.(試卷第15題)如圖所示,用滑輪組提升100N重的物體時,繩索自由端在10s內勻速向下拉6m。 已知拉動繩索的力F為70N,則滑輪組在此過程中所做的有用功為J,拉力F的功率為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保留小數點后一位)。
本題是填空題中一道簡單的計算題。 試題是根據課本上的情景進行的。 是中考中常見的試題類型。 它測試學生對功、功率和機械效率等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計算。 這道題是一道計算題。 由于該情況是學生在課本上熟悉的模型,因此可以通過回憶直接提取相關公式,然后帶入公式進行簡單計算即可得出答案。 其本質特征是公式的正確回憶和提取。 不過,由于涉及到計算能力,所以這個因素可以看作是理解能力上的一個更高層次的測試目標。
3.3 因素3問答行為分析
因子3涉及的題型為三道填空題,其中兩道涉及計算,以及一道填空題,其中有兩道小題。 選擇一種常見的填空題類型進行分析。
例3.(試卷第14題第1題)如圖A所示,小紅將一個硬塑料瓶裝滿水,將乒乓球放在瓶口處,按住并翻轉過來。 放手后,乒乓球在瓶子的作用下不會下落; 如圖B所示,將硬塑料瓶底部取下,將乒乓球放入瓶中。 如果從瓶口向上吹氣,氣體流量越大,壓力就越高。 所以乒乓球不會上升。
本題測試特定情況下對大氣壓的了解。 這也是中考中常見的題型。 測試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乒乓球的運動。 要求學生運用壓力的知識來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受力情況與大氣壓力有關。 雖然填后一個空格的學生可以通過回憶來回答,但填前一個空格的學生需要通過分析和推理乒乓球不會落下的原因。 這個因素可以看作是應用能力中的一個較低級別的測試目標。
3.4 因素4問答行為分析
4 涉及 3 種題型,包括 1 道填空題、1 道計算題和 1 道繪圖題。 繪圖分為3個小題,選取其中一個繪圖題進行分析。
例4.(試卷第21題第1題)如圖A所示,小花春游時看到了水邊的美麗景色。 請完成他在水中看到的“樹”的光路圖。
繪圖題是中考中常用的題型。 本題不僅要求學生了解光的折射現象、搞清楚物體與圖像的位置關系,還要會畫圖。 像這道題一樣,繪圖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 將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圖畫上,用物理知識來解釋生活現象,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綜合論證。 該因素可視為應用能力中較高層次的考核指標。
3.5 因素6問答行為分析
因子6屬于因子2,只有一道計算題,是整篇論文的最后一題。
例5(試卷第28題)是如圖A所示的加熱杯,通過控制開關S可實現高、中、低加熱程度。其簡化電路圖如圖B所示。R1、R2、 R3均為電熱絲(R1>R2)。 已知R1=77Ω。 加熱杯部分參數如表所示。 求:
額定電壓
220V
高功率范圍
2200W
中溫功率
880W
低溫齒輪功率
第二
第一的
R2的阻值是多少?
(2)加熱杯的低溫功率是多少? (結果四舍五入到小數點后一位)
(3) 如果只需要增加中溫功率10%,請通過計算說明具體措施。
本題是考驗學生在新情境下解決問題能力的題型。 然而,這道題不僅要求學生從圖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還要求學生能夠利用電路圖來區分保溫檔位和加熱檔位。 測試學生在復雜物理情況下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最后一道題需要分析、推理、計算、論證等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它考驗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個因素可以算是應用能力的最高級別的測試目標。 。
3.6 回答實驗探索性問題的行為表現分析
實驗探索性問題屬于因素3,涉及因素3、4、5,共有5個問題。 其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常見問題進行分析。
例六(試卷第22題)圖A是小強在標準大氣壓下用50克冰“探究冰融化時溫度變化規律”的實驗裝置。 圖B是他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的溫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圖像。 [c水=4.2×103J/(kg·℃)]
(1) 實驗中,冰融化的時間為min。
(2)從圖B可以看出,冰在融化過程中吸收熱量。 溫度不變,內能不變(可選“增加”、“減少”或“不變”),冰在融化過程中吸收的熱量為 J .
(3)試管中的冰完全融化后,如果繼續加熱,當燒杯中的水沸騰時,試管中的液體(可選“會”或“不會”)也會沸騰。
第二
第一的
小組實驗是中考中常用的試題類型。 測試問題考察晶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它不僅要求考生掌握熔化過程中的溫度、時間、內能等物理量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應用具體的數學知識。 這些圖像與物理意義相關。 由于試題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學生只需回憶一下做實驗的過程,通過簡單的分析就可以回答問題。 本題測試的因素相當于原來屬于因素3的應用能力下級的測試目標,屬于因素3,可以視為實驗探究能力下級。
例7.(試卷第23題)在“探索凸透鏡的成像特性”實驗中,小方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標記處,并將蠟燭和光幕移動到如下位置:如圖所示。 在屏幕上獲得清晰的圖像。
(1)在如圖所示的位置,蠟燭在光幕上變成倒立的(可選“放大”、“縮小”或“等尺寸”)實像。
(2)小芳將遠視眼鏡的鏡片放置在蠟燭與鏡片之間的適當位置。 此時,應將蠟燭移至(可選“左”或“右”),以便光幕上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圖像。 .
(3)取下鏡頭,小芳將蠟燭放在燈凳上20cm處,然后向左移動一定距離。 光幕應移動到(可選數字)范圍才能接收清晰的圖像。 此時,與燈凳上距離20cm處的蠟燭圖像進行比較,是嗎(可選“更大”、“更小”或“等尺寸”)。
A.50~65cm B. 65~80cm C. 80~95厘米
(4)小芳想用一塊合適尺寸的玻璃板代替凸透鏡,探索平面鏡的成像規律。 她拿了兩根一模一樣的蠟燭來比較圖像與物體的關系; 光具座上的刻度可以方便比較圖像和物體與玻璃板的關系。
這道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小組實驗,也是中考常見的題型。 試題是根據課本上的實驗改編的。 在蠟燭和鏡片之間添加遠視眼鏡鏡片。 學生需要猜測蠟燭的運動,并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設計演示。 在光具座上檢驗平面鏡的成像規律,考驗學生的比較、推理等綜合論證能力。 本題測試的因素相當于原本屬于因素4的應用能力中的更高層次的測試目標,屬于因素3,可以看作是實驗和探究能力的更高層次。
例8.(試卷第26題)在“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實驗中物理資源網,小丁選擇了以下設備:恒壓5V的電源、阻值5Ω的定值電阻、10Ω、20Ω,規格為“30Ω 1A”滑動變阻器、電流表、電壓表、開關及部分電線。
(1)如圖A所示,找到小丁所連接的實驗電路。 合上開關前,發現電路中有一根導線接錯了。 請在錯誤連接的電線上打上“×”,并用劃線代替電線來正確連接電路。
第23題圖片(1)
(2)修正錯誤后,我用開關測試,發現電壓表指針很快移到表盤右端,電流表指針幾乎不動。 小丁分析,可能是定值電阻失效(可選“開路”或“短路”)。
(3)故障排除后,調整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電壓指示如圖B所示,指示為V。
關閉開關,保持滑動變阻器滑塊靜止,將10Ω電阻換成5Ω電阻,合上開關,移動滑塊至(填“左”或“右”),使電壓指示等于第一個實驗。 指示是相同的。 此時,電流指示應為A。
(4)在探索過程中,小丁發現,要保持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只要將連接到電路中的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與定值電阻的阻值之比電路中的電阻為 。
(5)經過多次實驗,根據數據可以得出:當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的電阻
變得。 (可選“正比例”或“反比例”)
(6)實驗完成后,小丁設計了如圖C所示的電路圖,僅用電壓表測量了額定電壓為U的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已知電源電壓始終為U,定值電阻的阻值為R0。 請完成實驗步驟。
①(填寫三個開關的閉合和斷開條件),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壓指示
,小燈泡正常發光。
②保持滑動變阻器的滑動位置不動,(填寫三個開關的閉合和斷開條件),并將電壓表示記錄為U滑動。
③小燈泡額定功率的表達式P=(用已知量和實測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這個問題問得很長。 它包括儀器讀數、電路連接和實驗步驟的操作檢查,以及故障分析、理論計算、勘探過程中的變量、數據記錄和得出結論。 要求學生理解實驗內容。 原理和方法,能夠控制實驗條件,使用儀器,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記錄、獲取和處理實驗數據,并根據證據得出結論,特別是問題(6),這是一個新的情況,要求學生建立一種新的實驗計劃模型來完成實驗步驟,屬于實驗設計。 學生必須能夠運用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 這道題考的是因素5,屬于因素3,可以算是實驗和探究能力的最高級別。
上述能力和水平是根據回答試題的外在行為表現來劃分的。 但題型會對回答試題的外在行為表現產生一定的影響。 選擇題對于解題線索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或者猜測的可能性會降低題目的能力要求,比如下面的例9。
例9.(試卷第12題)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8V(小燈泡的電阻不隨溫度變化)。 閉合開關S1并打開開關S2。 當滑動變阻器的滑塊在a、b端子之間移動時,電壓指示在0-8V范圍內變化,電流指示在0.8A-2.4A范圍內變化; 閉合 打開開關S2,關閉開關S1。 當滑動變阻器的滑塊處于中點時,小燈泡會正常點亮。 在保證電路安全的前提下,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R2阻值為10Ω
B、當開關S1閉合、開關S2斷開時,滑動變阻器R1消耗的最大電功率為6.4W。
C.閉合開關S2并打開開關S1。 燈泡兩端的電壓在 4V 至 8V 范圍內變化。
D、當開關S2閉合,開關S1斷開時,整個電路消耗的電功率為7.2W至9.6W。
本題考察電路圖的動態變化,涉及滑動變阻器的連接,電阻、電壓、電流、電功率的概念。 要求學生在理解電路圖后,應用相關的物理概念和歐姆定律計算出正確的結果。 應該是電路知識的應用,但如表4所示,它測試的是因子2,屬于理解能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選擇題題型的影響。 選項C對選項D有提示作用,從而引出測試的能力要求。 因此,減少了,考驗的是理解能力。
根據上述試題答案和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的水平,因子1可視為理解能力,分為回憶與識別、區分與解釋兩個級別; 因素2可視為應用能力,分為分析與推理,分為綜合與論證、建模與創新三個層次; 因素3可視為實驗與探究能力,分為分析與體驗、設計與綜合、遷移與創新三個層次。 試卷中測試的潛在身體能力要素與全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能力研究組建立的能力要素框架完全一致。 構建的體能要素及表現等級如表6所示。
表6 試題能力要素及表現等級
能力要素
性能水平
描述能力績效水平的關鍵詞
理解
第一級:回憶和識別
記住,記住,記住,理解,認識,知道,簡單的計算。
第二級:區分和解釋
識別,姓名,枚舉,分類初中物理五三,解釋,比較,判斷,總結
申請能力
1級:分析和推理
方法,轉換,預測,應用。
級別2:綜合和論證
集成,圖形,復雜的計算和論證。
第三級:建模和創新
轉移,詢問,模型應用,評估。
實驗查詢能力
1級:分析和經驗
重述您完成的實驗和您已經完成的分析過程
級別2:設計和合成
獲取和處理信息,設計解決方案,獲得證據并評估。
第三級:遷移與創新
轉移,模型應用,解釋,評估,交流
4結合物理能力的要求和結構
4.1能力要素的內涵和特定要求
4.1.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指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法律和基本方法,在概念之間建立聯系,掌握內部邏輯關系,并能夠解釋從許多方面的物理概念的內涵和擴展。 具體要求如下:
回憶和認可:召回,識別和識別相關的科學概念,事實或證據; 舉個例子; 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
區分和解釋:區分相似的概念; 與現有知識建立聯系,以解釋,判斷和擴展。
4.1.2應用程序能力:應用能力是指應用物理概念和法律以解決實際問題,在不同情況下建立合理聯系的能力。具體要求如下:
分析和推理:指根據給定情況使用現有知識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將更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簡單的問題,并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以進行邏輯推斷,以及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綜合和演示:能夠全面使用數學手段和物理定律來確定物理數量,通過操作進行演示并得出結論之間的定量關系。
建模和創新:能夠將知識方法轉移到新情況下,建立新模型并應用模型以簡化問題,找出分析和解決方案的物理數量之間的關系,并評估結論。
4.1.3實驗查詢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實驗,從物理場景中發現物理問題,建立模型,設計解決方案并應用適當的研究方法來得出結論的能力。 具體要求如下:
分析和經驗:能夠在您所學的教科書中重述實驗,或通過簡單地分析教科書中的實驗來回答問題。
設計和綜合:能夠擴展和適應已學習的實驗和詢問問題,使用知識和技能來設計實驗,組合設備,獲取信息并展示計劃和評估。
遷移和創新:能夠將模型構建和應用于新的實驗和詢問情況,解釋詢問過程,方法和結論,并為修改和改進提出建議。
4.2功能結構
根據表6初中物理五三,表4中的元素被能力取代,并且獲得了測試紙中每個能力水平的得分比例,如表6所示。
表6物理能力結構
元素
性能水平
問題編號
積分
部分
理解
1級:回憶和認可
2、18、1、11、7、3、6、16、17、5
20
33%
2級:差異化和解釋
8、10、4、15、9、12
13
申請能力
1級:分析和推理
20、19、14
12
37%
級別2:綜合和論證
13、21、27
17 號
第三級:建模和創新
28
實驗查詢能力
1級:分析和經驗
22, 24, 25
12
30%
級別2:設計和合成
23
第三級:遷移與創新
26
12
從表6可以看出,測試論文中測試的物理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實驗和查詢能力。 測試紙中三個的比例約為30%,40%和30%。
基于大數據建立的物理能力模型使用教育測量和統計數據具有一定的應用值。 一線教師可以根據能力不同的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的物理能力的含義,特定要求和表現水平來指導教學。 初中學者考試計劃者可以使用這種能力結構模型來確定能力測試的比例以實現預期的測試目標。
致謝: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首都師范大學的Zhao 博士和Zhai 博士進行了數據處理。 我們要表示感謝!
參考:
[1] Guo ,Zhang ,Yao 。 物理學科能力和性能的研究[J]。 教育雜志,2016年(4):57-63。
[2]教育部基礎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加強對初中學術層面考試的建議的工作的看法” [Z]。[EB/OL]。
[3] Zhu ,Lu ,Chu 。 初級中學學術級考試中的身體能力要素的構建初步研究[J]
考試研究,2020(5):39-45。
[4] Zhai ,Xing 。 高中入學考試物理測試問題的因素結構分析和啟蒙[J]。 資本師范大學雜志(自然科學版),2020年(5):79
[5]由等人編輯,由Pi 翻譯。 學校分類學,教學和評估[M]。 上海:東中國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