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實驗報告
實驗者:皮如龍、方彩英實驗名稱: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
實驗目的:①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四個特征(實像、等大、對稱、互換)
②探究平面鏡能夠成虛像③探究二塊平面鏡成一定角度能成幾個像實驗器材:蠟燭二支、平面鏡二塊、20cm周長的玻璃一塊、光具座一架、光屏一只、刻度尺一把、凸透鏡一只、火柴一盒。
實驗原理:光的反射定理實驗一、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四個特征
步驟:
照圖那樣,在桌面上矗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把一支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上面,可以聽到玻璃板前面出現蠟燭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邊聯通,直至看起來它跟像完全重合。后一支蠟燭的位置就是前支蠟燭的像的位置。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
觀察比較蠟燭和它所成的像的大小,它們一樣嗎?改變燃起的蠟燭的位置,重做里面的實驗。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實驗數據:
:
物到平面鏡的距離/cm像到平面鏡的距離/cm像與物大小比較(放大、等大或縮小)
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的關系第一次
等大
垂直第二次
等大
垂直
第三次
等大
垂直
實驗推論:
像與物的大小相等
,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
相等
,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
垂直
,成的是實像,且左右互換。
實驗二、探究平面鏡能夠成虛像
步驟:在光具座上從左到右依次放蠟燭、凸透鏡、平面鏡,并使它們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聯通凸透鏡,使蠟燭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之外,燃起蠟燭,按照凸透鏡成像規律,蠟燭一定在一倍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之內成一個虛像,此時將平面鏡移到蠟燭所成虛像的外側,并傾斜一個角度,依照平面鏡的反射原理,原先經凸透鏡折射后所成的虛像即被平面鏡反射后成了一個虛像,用光屏在平面鏡傾斜對側聯通即可得一虛像。
實驗推論:
平面鏡能成虛像實驗三、探究二塊平面鏡成一定角度能成幾個像
步驟:
1、將二塊平面鏡成900放置,在上面燃起一支蠟燭,通過二塊平面鏡觀察鏡內共有幾個像。
2、將二塊平面鏡平行放置,在上面燃一支蠟燭,通過二塊平面鏡觀察鏡內共有幾個像。
3、將二塊平面鏡成一定角度放置,在上面燃一支蠟燭,通過二塊平面鏡觀察鏡內共有幾個像。
推論:
二塊平面鏡成900時成三個像,平行放置時成無數個像,成某個角度時成的像數量不等平面鏡成像實驗視頻,和平面鏡所成角度有關。
據悉,我們還探究了要在平面鏡里看見四肢像,平面像起碼要多大的問題,一塊小小的平面鏡還有這么大的學問,在平常的科學教學中,應當多問幾個為何?
第二篇: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報告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實驗報告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虛像還是實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哪些地方?
2.猜測與假定:平面鏡成的是實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右側.
3.擬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實驗步驟:
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鋼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在平面鏡的右側燃起蠟燭,從這兩側可以看見平面鏡中所成的燃起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反面,發覺像一直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從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實像.
二.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燃起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燃起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見背后未燃起蠟燭也似乎被燃起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三.用鋼筆分別記下燃起蠟燭與未燃起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燃起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燃起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覺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推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愈發顯著.偏差方面應當是沒有哪些偏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檢測.
6.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早已得到的推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實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比如,我們站在鏡子前時,我們看鏡子中自己的像是實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平面鏡成像實驗視頻,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進時,會聽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進.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何見到水底的物像是倒影.平淡的海面雖然也是平面鏡.等等.
第三篇:王6第三節平面鏡成像實驗報告
第三節平面鏡成像
探究報告
鞏固練習
如圖,MN表示平面鏡,AB表示鏡前的物體,按照平面鏡成像的特征畫圖。
B課堂練習反饋N1、一只兔子正在平面鏡前欣賞自己的四肢像,如圖所示:此時它所見到的四肢像應是圖中的哪一個?()
ABCD2、身高1.6米的朋友站在中學的平面鏡前1米的地方,他在鏡中的像到
鏡面的距離;當他向鏡面移近0.5米時,人與像之間的距
是。像的高度是。
課后檢查:
1、平面鏡成像實驗
下實驗步驟進行的,請你填上必要的內容:
a.將燃起的蠟燭置于蠟燭,直至看起來它跟上面的蠟燭的像c.用尺子檢測出兩支蠟燭各自到玻璃板的距離。
2、請你針對小華朋友的實驗回答下述問題:
(1)小華朋友為何選用玻璃板而不選用平面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中尺子的作用是:__。
實驗中用相同的蠟燭的作用是:。
(3)這個實驗可以驗證下邊中的___。(填寫答案前的字母代號)
A.驗證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B.驗證像與物體的大小相同
C.驗證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D.驗證平面鏡成像滿足光的反射規律
(4)怎樣用實驗證明:平面鏡成的像是實像?
(5)在實驗中,會發覺兩個像,這是如何產生的?
(6)檢測物距和像距的時侯,發覺兩者有時并不相等,可能的誘因是哪些?
第四篇:平面鏡成像實驗
(11·陜西)30.(1)如圖所示,將光屏置于像的位置,發覺光屏上并沒有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
答案:虛
(11·長春)19.如圖所示,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實驗中,改變蠟燭A到鏡面的距離,聯通鏡后的蠟燭B,發覺B總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平面鏡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選填“有關”或“無關”)。過了一段時間,蠟燭A變短則A的像的大小將。
答案:無關變短
(11·威海)20.(1)在“探究光反射的規律”時,小李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讓一束光EO貼著紙板射到平面鏡上,在紙板上會看見反射光線OF。將紙板沿ON向擁不后折,此時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線,如圖乙所示,此實驗現象說
明。在圖甲中,假如讓光線逆著OF的方向射向鏡面,會聽到反射光線順著OE方向射出,這表明。
(2)圖甲是小明朋友探究平面鏡的實驗裝置,在矗立的玻璃板前A處放一支燃起的蠟燭,可以看見玻璃板前面出現蠟燭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燃起蠟燭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前面聯通,當聯通到A’處時,可以看見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論是;
經過三次實驗后,在白紙上記錄的像與物對應點的位置如圖乙所示,下一步你將怎樣處理“白紙”上的信息得出推論:。
答案:(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
逆的(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用刻度尺量出A和A’、B和B’、C和C’到鏡面的距離;
看A和A’、B和B’、C和C’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等。
(11·宿遷)25.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情境,(1)該實驗采用透明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盡管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
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是為了能確定__;選定兩支相同的蠟燭,目的是為了__.
(2)假如將燃起的蠟燭A遠離玻璃板,則像將__玻璃板.
答案:(1)像的位置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2)遠離
(11·連云港)25.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活動中:
(1)實驗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為2mm的白色玻璃②厚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
光屏⑤兩只相同的蠟燭⑥火柴。探究活動中應選用的玻璃板是_____(填序號)。
(2)如圖所示,燃起A蠟燭,在玻璃板的另左側漸漸聯通B蠟燭,直至與A蠟燭的像
為止,證明像與物的大小相同。
(3)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虛實,先移去旁邊的蠟燭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發覺
在光屏上,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
答案:(1)①(2)重合(3)不能接收到像(看不到像)
(11·山西)37.小豪用如圖所示的實驗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請你幫他完成下述
問題:
(1)為了易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環境申進行(填“較明亮”或“較黑暗”);
(2)實驗中觀察到蠟燭A在玻璃板前面有兩個幾乎重疊的像,這是因為導致的;
(3)假如將蠟燭A向玻璃板緊靠,像的大小會。
答案:(1)較黑暗(2)玻璃板較厚(3)不變
(11·莆田)24.如圖所示,某同事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
豎直架在一把尺子的前面,取兩段相同的蠟燭A和B,將A和B一前一后豎直立在尺子上。實驗過程中,耳朵仍然在蠟燭A的右側觀察。
(1)燃起蠟燭A,調節蠟燭B的位置,當時,B的位置
即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實驗加,尺子的作用是易于比較像與物的關系;兩段蠟燭相同是
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
(3)用平面鏡取代玻璃板,上述實驗(填“能”或“不能”)進行,因
為。
答案:(1)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2)到玻璃板距離大小
(3)不能不能確定蠟燭A的像的位置
(11·大連)28.如圖所示,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實驗中,桌面上已給出的器材有:
帶支架的玻璃板、鉛筆各一個;完全相同的蠟燭兩個;白紙一張;火柴—盒。
(1)為完成實驗,還須要的實驗器材是。
(2)放置玻璃板時,應當使玻璃板與水平桌面。.
(3)做完某次實驗后,四個小組都將搜集和處理的信息記錄在白紙上,如右圖所示。
則正確的是。
(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4)實驗中,見到燃起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亮”或“暗”)。遠處的像是來自于蠟燭的入射光經過玻璃板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產生的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產生的C.一次反射、兩次折射產生的D.兩次反射、兩次折射產生的答案:(1)刻度尺(2)垂直
(3)C(4)暗C
(11·鞍山)28.小明借助平板玻璃、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
點。
(1)選用平板玻璃的目的是。
(2)選定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
答案:(1)以便找到像的位置(2)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
(11·煙臺)25.圖甲為小紅朋友“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裝置,其中A、B是兩段完全
相同的蠟燭,C是平整的白紙,E是玻璃板.
(1)將燃起的蠟燭A置于玻璃板前,觀察到玻璃板后有蠟燭的像A'.此時在玻璃板后
聯通蠟燭B使其與像A'完全重合.但小紅無論如何聯通B,一直不能與蠟燭的像A'完全重合,你覺得導致這些情況的緣由可能是哪些?
(2)發覺問題并改進后,小紅重新做實驗,并在白紙上記錄下多次實驗后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乙所示.請你寫出如何剖析處理實驗室記錄的信息,就能歸納得出實驗推論.
答案:(1)玻璃板與紙面沒有垂直
(2)借助刻度尺,聯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分別檢測像到鏡面的距離和物到鏡面的距離,比較所得數據(或將紙面、沿鏡面所在位置對折,判定像與物兩點是
否重合)
(11·宜昌)31.某同事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的實驗中,選用了兩只同樣的蠟燭,玻璃板等器材。
(1)實驗時,取一支燃起的蠟燭A作為研究對象,另一支蠟燭B的作用是;某
朋友發覺見到蠟燭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將蠟燭B也燃起,拿來降低像的色溫。他這樣做(填“能”或“不能”)使聽到的像更清晰。
(2)請在圖中畫出一條耳朵能看見蠟燭S點的像S′的光路圖.
答案:(1)確定像的位置和比較像的大小不能
(2)評分說明:第(1)問每空1分;第(2)問全對2分,光線沒有箭頭無分;虛實線不分無分。
第五篇:平面鏡成像學案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平面鏡成像特性。
B、知道平面鏡成實像,但是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C、會依據平面鏡成像特性找到鏡中像的位置。D、常識性了解生活中的球面鏡。2)過程與技巧
A、體驗用取代的方式確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式。
B、通過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中學生描述現象,歸納規律的能力。C、在實驗中觀察化學現象,培養中學生發覺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
A、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對稱美,并體驗到打敗困難,解決數學問題時的喜悅。/B、在用多種方式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后,有將自己的看法公開并與別人交流拓心愿,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誘導
班主任手拿一平面鏡,問中學生:“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平面鏡?”
中學生討論后回答:街舞藝人的練功房和大超市內安裝穿衣鏡,人梳洗時要照穿衣鏡等。
師問:
1、你在平面鏡中的像在哪些位置?能用光屏接收嗎?
2、像的大小與你自己一樣嗎?
3、你在穿衣鏡前聯通時,鏡中的像怎樣聯通?
4、你在鏡中看見的一切是否在鏡中真實存在?
5、像與物的上下左右關系怎么?班主任用小黑板展示上述的問題。
以上所有問題我希望朋友們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親自實驗探究,得出結果。下邊是提供給朋友們的器材,先朋友們用玻璃作實驗,后用平面鏡作實驗。比較一下,為什么我們不用平面鏡而用玻璃?
中學生操作,老師邊補習,邊執勤提問補習。
最后抽一組朋友到講臺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總結實驗:
1、平面鏡成的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
即: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大小相等、與鏡面的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物像左右顛倒。也就是說:物像與平面鏡對稱。
課堂作業
課后P71的1、2、3。
課后完成試題本節相應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