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頭上有著諸多耀眼的標簽——“兩彈一星”功勛獎狀獲得者,世界知名核化學學家,中國實驗核化學、宇宙線和粒子化學研究的主要創始人和杰出先驅,中國核裝備發展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慣性約束聚變的發起人……
他,就是王淦昌!
明天是王淦昌誕辰113華誕記念日。讓我們一起回首那位偉大的科學家!
1928年王淦昌在復旦學院校園
1960年12月的三天,一位享譽中外的中國化學學家從蘇俄返回祖國。就在一年前,由他領導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覺了反西格瑪負超子,一時間風靡世界。正當站在世界數學學舞臺最中央時,他接到了歸國的辭呈。等待著他的是一個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選擇。他就是王淦昌。
王淦昌(左一)在南斯拉夫工作時的情形
1958年在南斯拉夫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
與校長布洛欣采夫(中)在一起
1961年4月3日,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主任的劉杰和副主任錢三強約見了王淦昌。在辦公室里,王淦昌接到了中央的重要決定:希望他出席中國的核裝備研究,并請他舍棄自己的研究方向物理學家中國,自此隱姓埋名。手握國家的遺志,迎著兩位市長急切的眼神,王淦昌毫無猶豫,擲地有聲地說:“我愿以身許國!”
從這三天起,王淦昌改名王京,曾被世界數學學界覺得一只手已碰觸到諾貝爾獎的知名化學學家消失了。而這一去就是17年。
王淦昌與聶榮臻(中)朱光亞(右)
在核試驗基地
原子彈怎么研發下來呢?最初,還是個謎。而王淦昌負責的就是有著“解開原子彈之謎的第一步”之稱的雷管爆轟實驗。從1961年開始,王淦昌率領團隊用一年多的時間摸透了爆轟化學的規律,把握了爆轟實驗技術,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燃成功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王淦昌在原子能院用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氯化氪激光裝置前討論實驗工作
坐落寧夏省甘南回族自治州貴德縣的金銀灘草原,是我國第一個核裝備研發基地。這兒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0度以下。1963年,56歲的王淦昌來到這兒物理學家中國,成為當時西藏草原上最年長的科學家。在高寒缺氧、風沙彌漫的環境中,他每晚在車間、工號、試驗現場間奔忙往復,熬夜達旦地進行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他心心念念的是以最快的速率研發出中國人自己的“爭氣彈”來。他常說:恨不得明日下午就在大漠深處升起一顆“人造太陽”。
向中央提出發展高技術建議(“863”計劃)的四位科學家,后排左起: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王大珩,后座:朱麗蘭、宋健、丁衡高、朱光亞
從1961年到1964年,王淦昌指導了上千次爆轟試驗,第一顆原子彈的每一個核心部件都經過了實驗測量。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燃成功。東方炸雷轟動世界,中國實現了核裝備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
隨后,王淦昌又秘密參與了我國第一顆核彈的研發和初期地下核試驗工作,指導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17年隱姓埋名,當王淦昌再度以真實身分出現時,已是年過花甲。他用17年的默默奉獻鋪就著強國之路。
1989年王淦昌第三次參觀秦山核電站
晚年的王淦昌最為關心的是原子能的和平借助。他所開創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領域有望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
1999年9月18日,王淦昌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狀,而他卻已在9個月前驟然辭世。
原子能院內王淦昌雕像
中國理論化學奠基人周培源先生說:“王淦昌以科學為生命。”但對王淦昌而言,祖國囑托低于生命。他用一生所學和一腔報國赤誠履行著“以身許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