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解說學案:力的分解
說教材:
《力的分解》是司南版選修1第五章"力與平衡”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熱學是小學數學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優劣關系到中學數學教學的勝敗,因而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在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來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為旁邊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做打算。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應用。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征,為提升全體中學生的科學素質,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中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該力作用的實際療效為依據
3.依照平行四邊形定則用畫圖法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估算分力
4.把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應用力的分解剖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技巧
通過力的分解的學習過程,了解化學學的研究方式,認識化學實驗,物理工具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應用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培養中學生與別人交流合作的精神,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二中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智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分解;教學的難點是:力的分解方式及其應用。
說教法
數學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技巧。中學生對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中學生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剖析哪些是分力,哪些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高中物理力的正交分解畫圖,并通過演示實驗來指出力的分解應按照實際的作用療效來進行,再進一步聯系生活,給出實例。擴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過畫圖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應用力的分解解決實際問題。使中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掌握重、難點;為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演示實驗、討論法、歸納總結和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強化師生單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中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
說學法
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中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備考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引導中學生學習力的分解的概念,指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從而讓中學生探究力該如何分解?引學案生積極思索、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和畫圖法依照力的實際作用療效來分解。借助三角形的知識估算分力。巧用提問、評價激活中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氛圍,讓中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剖析,教學中把握知識為中心高中物理力的正交分解畫圖,培養能力為方向;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出新課:(大概須要5分鐘的時間)
班主任通過日常生活現象(手提袋子、兩人提一桶水等)來造成中學生的思索,再進行備考力的合成等有關知識,并進行對比,引出分力與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課教學:
通過引入,班主任講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中學生對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力的分解中,按照平行四邊形定則,由一個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假如沒有其他條件的限制,可以得到無字段解。通過一個迷你實驗讓中學生親身體驗力的作用療效,強調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并通過演示實驗來進一步指出力的分解應按照實際作用療效來進行。按照一個力實際形成的兩個療效來確定分力的方向,是幫助她們把握力的分解的關鍵。為此,要多舉例(如圖5-17),多演示來幫助中學生加強這一思想。
選擇力的正交分解作為實例,并結合力的作用療效進行分解,引導中學生剖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與原先的力的關系,并用三角函數表示下來。班主任舉例:用畫圖法進行力的分解,畫圖的原則與力的合成相同。中學生畫圖,班主任指導、分析,使中學生愈發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班主任講解課本87頁的例題,講求引導中學生剖析力的實際作用療效的分解,并結合平行四邊形定則,重視中學生的思維;使中學生理解本節的內容。
同時班主任指導中學生閱讀力的分解的應用,提升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并結合本節知識,讓中學生討論、舉例生活中有關力的分解的應用。班主任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中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上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拿來畫圖剖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力求“以中學生為中心”,以化學實驗為基礎,積極提倡中學生思索、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按照中學生的須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省和總結。在此,還請諸位老師,領導批評見諒,感謝你們。
【高中物理解說學案:力的分解】相關文章:
力的分解01-21
力的合成與分解學案二03-01
力的合成與分解學案一03-11
化學學案-力的分解01-21
高二數學《力的分解》教案12-13
力的分解教學反省07-14
中學數學磨擦力學案01-13
標點符號考點分解解說01-20
第6單元:力的分解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