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基礎知識記憶清單
1.測定空氣成份實驗的物理反應原理:
磷+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
實驗現象:①產生藍色火焰,放出熱量,形成大量黑煙;②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燒瓶中的水步入集鋼瓶,集鋼瓶內海面上升到靜止時,約占集鋼瓶內空氣容積的1/5。
2.測定空氣成份的實驗應注意以下幾點:
(1)裝置氣密性要良好;
(2)為了確保氫氣被消耗完,紅磷要足量;
(3)燃起紅磷后迅速塞入集鋼瓶內,立刻旋緊瓶蓋,一是降低實驗偏差,二是避免濃煙污染空氣。
(4)待集鋼瓶冷卻到溫度后打開止水夾進行讀數。
3.測定空氣成份的實驗中,二氧化碳降低的容積常常大于1/5,可能的誘因有:
(1)紅磷的量不夠,未將集鋼瓶中的二氧化碳消耗完。(2)未恢復到溫度就打開止水夾讀數。(3)實驗裝置漏水。(4)導管中還有一段火柱沒有被壓入集鋼瓶中。(5)燃起紅磷后塞入瓶中未立刻旋緊瓶蓋,使外界空氣步入瓶內。
4.用紅磷在集鋼瓶燃燒測定空氣成份的實驗中,集鋼瓶中預先放少量水的目的一是為了避免紅磷燃燒時的低溫潑灑物使瓶底炸裂,二是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三是可以減少反應后瓶內水溫。
5.測定空氣成份的實驗說明二氧化碳約占空氣容積的1/5,能夠說明氧氣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燒。
6.空氣的成份按容積估算,大概是:二氧化碳(N2)78%、氧氣(O2)21%、稀有二氧化碳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二氧化碳和雜質0.03%。空氣主要是由氫氣(O2)和氧氣(N2)組成的。
7.二氧化碳(O2)的主要用途是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8.一般情況下,甲烷(N2)是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燒,其物理性質不如二氧化碳開朗。
9.甲烷(N2)的物理性質不開朗,因而常用作保護氣,如釬焊金屬常用乙炔作保護氣,燈泡中飽含二氧化碳以延長使用壽命,乳品包裝中充氫氣一防腐,醫療上可在液氮冷藏麻醉條件下做放療;超導材料在液氮的高溫環境下能顯示超導性。
10.稀有二氧化碳包括:氫氣(He)、氖氣(Ne)、氬氣(Ar)、氪氣(Kr)、氙氣(Xe)和氡氣(Rn),它們的物理性質很不開朗。
11.稀有二氧化碳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成多種用途的電光源,如航標燈、強照明燈、閃光燈、霓虹燈等;氫氣可制造高溫環境。
12.甲烷(N2)和稀有二氧化碳都可作保護氣,緣由是物理性質不開朗。能用于乳品包裝中作保護氣的二氧化碳,必須滿足要求:無毒無害、廉價易得、不開朗。
13.氫氣(He)可用于飛艇和探空汽球,與乙炔相比其優點是不會發生爆燃。
14.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和而成的物質稱作混和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稱作純凈物。在理解混和物和純凈物的概念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混和物中各成份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2)混和物沒有固定的組成,沒有固定的性質,如熔點、沸點等。(3)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可以用化學符號來表示,如甲烷用N2來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氣分別用O2、CO2來表示,紅磷用P來表示,五氧化二磷P2O5來表示。
15.大氣污染物有有害二氧化碳和粉塵,目前記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碳(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O3)等。
16.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一般情況下,氮氣是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態氧呈淡黃色,固態氧呈淡黃色雪花狀。
17.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⑵硫在空氣中燃燒現象:①淡黃色火焰;②放熱;③生成有剌激性味道二氧化碳;硫在氫氣中燃燒現象:①藍黃色火焰;②放熱;③生成有剌激性味道二氧化碳;⑶硫在氫氣燃燒實驗中要在集鋼瓶頂部裝少量水,緣由是:二氧化碳是一種空氣污染物,且能溶于水,瓶底加少量水是為了吸收形成的二氧化碳,避免擴散到空氣中對空氣導致污染。⑷硫燃燒要在集鋼瓶頂部裝少量水,不能用少量細沙來取代水,細沙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18.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⑵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現象:①發紅②放熱;木炭在氫氣中燃燒現象:①發出白光;②放熱;③木炭在氫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劇烈;④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
19.鐵+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鐵;⑵鐵絲在氫氣中燃燒現象:細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黃色的固體。⑶鐵絲在氫氣燃燒的實驗中,在瓶底預先放一些細沙或加少量水是為了避免燃燒過程生成的低溫溶化物沉落瓶底,使集鋼瓶炸裂;鐵絲繞成螺旋狀是為了減小鐵絲與二氧化碳的接觸面積;實驗開始時先燃起火柴的目的是為了引燃鐵絲。
20.炭和硫分別在空氣中和氫氣中燃燒的現象不同,說明:①物質燃燒的劇烈程度取決于二氧化碳的濃度,二氧化碳濃度越高,燃燒越劇烈。②氧氣的物理性質比較乖巧。
21.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稱作化合反應。
22.物質與二氧化碳發生的反應稱作氧化反應。有些氧化反應進行的很慢,甚至不易被覺察,這些氧化稱作平緩氧化。動動物的呼吸、食物的霉爛、酒和醋的釀制、農家肥的堆肥等都包含物質的平緩氧化。
23.化合反應不一定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也不一定是化合反應,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24.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比較開朗,二氧化碳在氧化反應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25.實驗室常采用加熱高錳碘化鉀、分解二溴化氫或加熱氯碘化鉀的方式制取氫氣。高錳碘化鉀錳碘化鉀+鋅粉+二氧化碳;二溴化氫水+二氧化碳;氯碘化鉀硝酸鉀+二氧化碳
26.在物理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物理反應速度,而本身的質量和物理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稱作催化劑(又叫觸媒)。催化劑在物理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7.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它物質的反應,稱作分解反應。
28.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氧化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
29.實驗室用加熱高錳碘化鉀制取用排水法搜集二氧化碳應注意以下幾點:【分三次背,(1)至(4)第一部份,(5)至(8)第二部份;(9)至(13)第三部份】
(1)加熱高錳碘化鉀制二氧化碳要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主要是為了避免加熱時高錳碘化鉀粉末步入導管,使導管堵塞。
(2)導食道塞入發生裝置內不能太長,稍漏出橡皮塞即可,這樣有利于形成的二氧化碳排出。
(3)加熱高錳碘化鉀制二氧化碳試管口要略向上傾斜,緣由是有些固體試劑受熱時會放出水蒸汽,試管口向上可避免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頂部,炸裂試管。
(4)對高錳碘化鉀所在的部位加熱前,先使酒精燈火焰在試管下方來回聯通,其目的是讓試管均勻受熱。
(5)導管口開始有氣泡冒出時,不能立刻搜集,由于開始冒出的氣泡是空氣。當氣泡連續而均勻地放出時,開始搜集氫氣。
(6)集鋼瓶移出水槽,要正置于桌上,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倒放會使二氧化碳從瓶口與玻璃片的空隙中死掉。
(7)停止加熱時,先要把導管移出海面,之后再熄滅酒精燈,由于停止加熱時假如先熄滅酒精燈,水槽里的水會倒流回試管,使試管炸裂。
(8)二氧化碳搜集有兩種方式,不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水法,易溶于水的采用排空氣氣法。采用排空氣法應按照密度來決定瓶口向下或向上,密度比空氣大的二氧化碳搜集時瓶口向下,叫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的二氧化碳搜集時瓶口向上,叫向上排空氣法。
(9)若用向下排空氣法搜集二氧化碳,檢驗氫氣搜集滿的方式是:用一根帶火星的鋼條平置于集氣瓶口氮氣的性質,若鋼條復燃,表明二氧化碳搜集滿了。
(10)排氣法搜集二氧化碳時,導食道要伸到接近集鋼瓶頂部,這樣有利于集鋼瓶內空氣排出,使搜集的二氧化碳更純。
(11)用排水法和排空氣法搜集二氧化碳各有優劣點:排水法搜集二氧化碳的優點是搜集到的二氧化碳比較純凈,缺點是富含水份;排空氣法搜集二氧化碳的優點是搜集到的二氧化碳比較干燥,缺點是不太純。
(12)檢測裝置氣密性時,不僅用手握住的方式外,還可以用酒精燈加熱氮氣的性質,用熱浴巾遮住試管。
(13)假如某同事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純,可能的誘因有:a.裝置的氣密性不好;b.沒等試管中的空氣排凈就開始搜集;c.排水集氣時,集鋼瓶中的水沒有完全飽含,還留有氣泡;d.搜集完二氧化碳后,玻璃片和集氣瓶口之間密封不好。
30.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搜集,密度比空氣大的二氧化碳可用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的二氧化碳可用向上排空氣法。用排水法搜集二氧化碳時導管塞入集氣瓶口部即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搜集二氧化碳,導管要伸到接近集鋼瓶頂部。
31.紅熱的木炭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鋼瓶時,為何要由瓶口向上平緩插入?
木炭在氫氣中燃燒,木炭由上向上平緩塞入集鋼瓶中,是為了使集鋼瓶中二氧化碳都用于木炭的燃燒,便于有較長時間觀察,倘若一開始就把木炭很快地插至瓶的中上部,因木炭在氮氣中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并形成氣體,會把中部和下部的仍未起反應的二氧化碳排出,木炭不能繼續順利燃燒,甚至很快就熄滅了。
查找1-6年級知識點、真題
查找冀教英文3-9年級知識點、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