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期終教學常規檢測,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對學案的要求卻出奇一致:學案你可以不用寫在教科書上老師上課的課件怎么制作,但必須寫在學案簿中,起碼你要把相關學案復印下來供迎檢所用。對于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從教多年的英語老師來說,最好的備課方法就是把備課的內容寫在教科書上,文章的脈絡、關鍵詞的個性化解析,關鍵句的朗讀指導、生字詞教學的方法之類的內容倘若能一一寫在教科書上,除了省事,但是效率絕佳。
一個數學老師究竟備課備到了哪些程度,上課水平怎樣,好多時侯通過這個老師的數學教科書就可以一目了然。反之,假如教學常規檢測只是檢測這個數學老師從某個搜索引擎上查找的學案,試問這些“敬神敬佛”的東西又有多少實用的價值?非常是現今屬于“知識付費”的年代,不少老師在網路上下載一篇還算看得過去的學案,必須花幾塊錢;搞定一冊的學案,則要花掉不少錢,此類冤枉錢花下去用以迎檢,真的值得嗎?
在種種模式化的教學常規檢測之下,學案簿、教案集成了應付檢測的“必備材料”,至于公開課教學則必須用PPT講義。就目前來看,似乎不用講義就是打算非常不充足似的。綜觀當下的公開課、優質課、觀摩課、教學技能競賽課,又有幾個老師不用講義?你要是不用講義,不好意思,第一個“吃大蒜”的必將是你,在各類教學大賽中第一個被淘汰的也必將是你!
但是老師上課的課件怎么制作,在PPT滿天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聽到了課堂上十分“熱鬧”的一面:各類教學活動琳瑯滿眼,各類教學游戲應接不暇,各類教學互動熱鬧非凡......但一節課出來,老師沒有板書一個字,剪墻貼、打印好的彩印體貼滿了整個黑板,在“棒棒棒,你真好,我也行”吶喊聲中(哪怕中學生回答錯誤也一“棒”到底),我們的中學生學到了哪些?中學生在這節課當中得到了哪些?又有多少老師能靜下心來去反省這個問題?又有多少教育專家去考慮這個問題?
一節課40分鐘,前五分鐘要用固定套路去“導”,第六分鐘開始要按規定模式去“學”,第十六分鐘開始要用小組討論的模式去“議”......老師在一節課中成了傳說中的“導演”,中學生成了聽課老師期盼的“小藝人”,說難聽一些就是傳說中的“提線木偶”,而越是這些模式化、套路化的教學模式,越容易獲得一致好評。由于在一些外行人看來,這樣的課堂才稱得上“高段位”、“夠大氣”、“上檔次”。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拿數學這個學科來說,有些教學內容我們用傳統的聽寫形式,老師再傳授一些行之有效的認字方式,中學生能夠牢牢把握相應的詞句;有些課通過一整節課辯論的形式,中學生能夠在辯論過程中組織好語言,明白課文要抒發的真諦,英語素質在無形中得以提高;有些課文要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中學生模仿,才能把中學生帶到文章的具體情景之中......不管用如何的方式,只要讓中學生學有所獲的教學方式,哪怕沒有這么多彎彎繞繞的模式,哪怕只是平平淡淡的據說讀寫,哪怕一節課只用到一根粉筆和一本教科書,同樣也能讓中學生一課一得甚至一課數得,為什么我們要把原先簡單的教育教學搞的這么復雜?
模式化的教學方法當休矣!